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寓教于乐,文学理论寓教于乐名词解释

  1. 您认为相声、小品应不应该寓教于乐呢?

您认为相声、小品应不应该寓教于乐呢?

寓教于乐 ,是文艺作品的“根基”。

匕首投枪,是文艺作品的“武器”。

鲁迅先生文章,令敌人伤胆。

文学理论寓教于乐,文学理论寓教于乐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魏巍的文章,让我们记住了最可爱的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毛主席指出的“文艺方针”。

………………“”“”

文学理论寓教于乐,文学理论寓教于乐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认为相声、小品应该寓教于乐。它没有那么多性,而是只有互相隔合的教与乐两个方面,就像一碗玉米粥,玉米面放在水里搅合搅合加热就成粥了。

之所以现在艺术界里炒作这个问题,是因为纯艺术的争吵也罢,还是夹带私货的争吵也罢,都是把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给对立起来了。

其实,古人们也早就注意到艺术的寓教于乐这种特性了。有句话叫“说书唱戏笑白人心”,什么是笑白人心?就是展示人心人性的善与恶,你能说这没有对世人的警示和教育吗?说书唱戏是如此,那相声、小品又何尝不是呢!

文学理论寓教于乐,文学理论寓教于乐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声、小品的寓教于乐功能属性没有丝毫问题。如果你硬把教和乐对立起来,你说“反三俗”,他说“放过相声,相声就是让人乐的” 哪种绝对对立的观点,都是要把这种艺术形式赶入死胡同!请问,如果过分强调“教”,大家谁还花钱听你上课?如果你天天演“我是你二叔,你是我儿子”之类的贫段子,观众也不会买你的帐,是不是呢?

好的相声小品作品都应该是有思想有内涵的,或讽刺或歌颂都要有所表达。空洞无物只为搞笑绝不是好的文艺作品,耍猴的都能做到。

所谓的寓教于乐,并不是强加于文艺作品的教化作用,更不是让人们欣赏文艺作品时有种受教育的感觉,这是难以令观(听)众所难以接受的。而是让人们在欣赏到文艺作品的艺术美感之后,还会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能从中品味出一些东西。不单单是相声小品,其他如评书戏剧以及其他文艺曲艺作品,大多数也都是这样的。要么歌颂的是忠臣孝子义士贤达,要么鞭挞的是昏君佞臣不义之徒,这也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无魂的文艺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比如牛群冯巩的代表作《小偷公司》,就有十分鲜明而又现实的讽刺意味,尤其是里面的那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言,这也让这段相声称为新时代最好的一部作品',深受广大相声爱好者的欢迎。很多相声名家都是很好的把教与乐,十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来非常多的相声佳作,现在的相声晚辈们应该感到汗颜。同时,小品王赵本山在春晚上的很多小品作品也同样是这样的,这也才奠定了他在小品界的至高地位。

说书唱戏劝人方,连古代的艺人都知道的道理,现在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相声艺术的表演功能性是***,所谓的寓教于乐,还是依***为主教育是附加,如果把相声艺术作为教育工具,那本身已经是失去了相声艺术的功能性,不管那位高人有不同的见解,***还是正事!

我认为,相声、小品应该寓教于乐。我还认为,“***性”是相声、小品的第一性,“文化性”是第二性,“文明性”是第三性,“寓教于乐”是第四性。

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最好举例说明……多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