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唐荆川。
唐荆川是一个千古奇才,文韬武略无不让人折服。抗倭名将戚继光自称向唐学过枪法与兵法。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奇门遁甲无一不通。平生生活简朴,操行高尚,一生一直受人尊敬,且从者如云。
唐荆川不仅是一名抗倭名将,他也是明中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唐荆川的文学主张早年曾受前以李梦阳为代表的七子的影响,标榜秦汉,赞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响,察觉七子诗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袭、模拟古人,故作诘屈之语。于是抛弃旧见,公开对七子拟古主义表示不满,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两汉文学传统,同时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为了提供标准,他选辑了一个秦、汉、唐、宋文选本,叫《文编》。其中,唐宋文章只选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等8人的文章,并声明唐宋文就以此8家为优,其他人的文章一律不取,正式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地位。唐荆川还提出诗文写作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唐荆川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之一,是首提“唐宋八大家”,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贡献了一种观念,一杆标尺,一种忠实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审美规范。
“唐宋八大家”由来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辙、苏洵、苏轼、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的名称最早称为“八先生”,是明朝的朱右定的。他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他还编了一部《唐宋文衡》,也选了这八大家的散文。
“文衡”的意思是说,这八大家的散文好比是一杆秤,可以用来称量一切文章的轻重,也就是说,这八大家的散文是散文的标准。
到了明代中叶,散文家唐顺之编纂了一部《文编》,其中唐宋部分专选八大家。后来,跟唐顺之同时代的散文家茅坤又根据朱右和唐顺之的说法,编选了一部《唐宋八大家文钞》,这部书影响很大,于是“唐宋八大家”的名称就这样确定并流传下来。
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的确各有突出的成就。朱右《唐宋文衡》的序言是贝琼作的,他在序中指出:“韩之奇、柳之峻、欧阳之粹、曾之严、王之洁、苏之博。”即是说,韩愈的散文奇特而不凡,柳宗元的散文高出一般,欧阳修的散文纯粹,曾巩的散文严谨,王安石的散文洁净,三苏的散文内容丰富。这是指出八家的散文各有风格特点,各有成就。
实际上,唐宋两代散文写得好的不只这八家。因而也有人对“唐宋八大家”的称呼表示不满。如明朝吴应箕批评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对八大家的评价。
清朝袁枚在他的《书茅氏八家文选》中说:“夫文莫盛于唐,仅占其二;文亦莫盛于宋,苏占其三。鹿门当日果取两朝文而博观之乎?柳亦就所见所知者而撮合之乎?”他认为唐朝的文章可选的不止韩柳两家,选两家太少;宋朝的文章可选的很多,不应苏家一门选了三人。他还批评说,三苏的文章如出一手,不应分为三家,曾巩的文章平实迟钝,如同大片肉的排骨,连在一起分不开,认为曾巩,苏询和苏辙,不当列入八大家中。
尽管有人对“唐宋八大家”持有疑议,但八大家的称呼已影响深远,为后人所称颂,他们的散文也已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
命名来源于茅坤。以下是我的一个简单论诉。
我是“红雨说历史”,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代的八个在散文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作家。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八位。
明朝初年朱右有《八先生文集》,可是书已经亡轶丢失,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接着唐顺之有《文编》,选了唐宋作家的散文。其中只有这八位的文章。
嘉靖年间茅坤在唐顺之的基础上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由此定名。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东汉,两晋,南朝宋齐梁陈,隋朝)提出不平则鸣。柳宗元则写的一手山水好文章《永州八记》等。
欧阳修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词穷而后工,被尊为文圣,对宋其他作家文章影响不小。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赤壁赋》挥毫洒脱,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南行集》。
王安石文章劲拔,曾巩文风严谨。
后世唐宋派,桐城派(曾巩影响)受他们影响。
文/红雨说历史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我们讨论更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