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

  1. 古人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

古人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公元726年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静夜思》。

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全诗以直白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借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情相宜,触人心脾,百读不厌,耐人寻绎。千余年来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为何他乡皎洁的月亮会泛起诗仙的心澜?如霜的月光怎样触发太白的诗兴?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是极为崇拜月亮的,我们知道,古代人靠天生存是由于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所以自然现象对人们的生存非常至关重要。原始人类就把与自身生存有密切关系的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当作崇拜的图腾,由于对大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古人对自然界异己力量完全处于屈服状态所产生宗教信仰。同时也想通过超自然的力量去支配自然,以达到多方收获的愿望。月有升落圆缺、隐现明暗,关乎人类精神和命运的传承,包含内心的悲伤与欢乐。古代人民对月亮的崇拜,促成了许多月亮神话的诞生,这在许多古籍如《淮南子》、《山海经》、《楚辞》中都有记载。所以月神崇拜,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崇拜。在考古资料中,也证实了我们的祖先曾经有对日月神的崇拜现象。

考古学者在距今越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上,就发现刻有日月崇拜的图象,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天文图案,也是古代人类对月亮崇拜的依据。

在古代神话中,有着大量月神的传说。如《嫦娥奔月》神话的广泛流传,嫦娥便成了月神。《山海经.大荒西经》就有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寄情于月亮使古人对月亮的向往和遐想充满了无限想像,这才有了“明月几时有”的感慨和“月是故乡明”的痛彻。古代寄情月亮、抒发月亮有关的诗词,有着数百首之多!月亮在古代是人们的寄思对象,是人们诉说的对象,因为崇拜月亮,还根据月亮的运动规律形成我们至今仍旧使用的阴历。并展开了一系列和月亮有关的节日: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腊八,七夕和除夕。在古代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摆月饼成了必需的礼仪。

进入唐宋时期,中秋祭月之礼更盛,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那一天,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 装饰门面 , 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还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中很多传统延续已经逐渐淡化丧失,或被改进替代;但崇月、拜月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仍在传承延续。数千年来,对月亮的崇敬和喜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生活,也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我认为古人对大自然怀着敬畏的心情,因为主要靠天吃饭,对日月星辰等都怀着崇敬的态度,古时候文人大多喜欢借物抒情比较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然最有名耳熟能详的首先就是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月亮不像太阳那样刺眼,可以直视,更像一位温婉的女子,静静地注视着你,所以你更愿意把自己的感情和月亮诉说。

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夜生活是最浪漫的,追求浪漫是人的天性。问题来了,夜生活要有光亮,有照明设备。古代没有电,也没有电灯。怎么办?只好看老天的脸色。老天高兴,月光明晃晃的,就可以出去浪漫一下了。中国的情人节知道是哪天不?不是七夕,是元宵。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亮最亮的时候。

看到了月亮,就使人感到伤感,或许月亮的那种淡淡的,微弱的光。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它不向太阳光那样强烈。所以,当人们感觉心情不好,或者情绪欠佳时,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月亮,故而抒发自己的情怀,久而久之,不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们。对月亮产生了情感,古而情有独钟。.....

一说起月亮就不会忘了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想古人对月亮的情有独钟,一来是当时见识少,夜晚的月亮是最亮的,在漆黑中是那么显眼独特,自然受到关注。二来是月亮能够直视,不像太阳那样明亮的刺眼,无论在哪里都能见到月亮,这对于古代联系不易来说,每个越晚都能通过月亮寄情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