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赋中的文学理论

  1. 陆机的《文赋 》怎么理解?

陆机的《文赋 》怎么理解

陆机文学家、书法家,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之孙,生于三国死于西晋的八王之乱,终年42岁。

阅读陆机名著《文赋》,首先他对文章形式上的要求立意为主,从“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他对修辞的看法是主张唯美精致;再从“暨音声之叠代,若五色之相宣”来看,他主张写作必须赋予作品节奏、音乐

其次他要求作者深入观察,博览群书,培养高尚的情志。避免“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注重和主张文章原创性以及创造力,反对抄袭

文赋中的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赋》不愧是部杰作,对想提高文学写作的爱好者有很大的启迪,建议多阅读,领悟精华。

《文赋》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兼书法家陆机的名作。

陆机,字士衡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陆逊之孙,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后在东吴亡国后被迫入洛阳为官,与陆云、顾荣"并称"洛阳三俊"。陆机年少时,就"少有奇才,文章盖世,倾心儒家学术,非礼勿动",太康元年东吴国灭,在乡里隐居十年,闭门勤学,后于西晋太康十年入洛阳,被誉为"太康之英"。

文赋中的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文学创作的著作,它继承曹丕的《论文》,又为《文心雕龙》奠定基础。它主要阐述"物、意、文"三者之间的关系,主旨是为了解决文学创作中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问题。三国西晋时期,尤其是以"建安七子"为代表文人集团推进了文学形式及理论发展,为陆机的《文赋》的写作提供了原材料。陆机针对当时人们的文学创作中继承秦汉以来的"诗言志"而提出"诗缘情",强调意辞结合。"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彼此分开就能两全其美,合在一起就会两败俱伤。当文辞与文意不能相一致时,就在细微之处考量比较辞、意的优劣,在细微之处决定辞、意的取舍。《文赋》将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并说明了各类的性质。指出文学作品由于受到作品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和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纷纭复杂的情状。指出了“穷形”、“尽相”,即真实表达和反映所写的事物,是一切文学作品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文赋》的不足之处是陆机企图用区区几千文字,包含文学万象。

《平复帖》是其书法代表作,是存
世最早的文人书法作品。其后世孙唐代书法家的陆柬之早年推崇其祖作品,唯恐自己书艺不精,而"玷污"先贤名作,苦练书法,颇具"二王"书风,晚年书名赫赫时方书写《文赋》,了此宿愿。陆柬之所书的《文赋》,因文和书,被称"二绝",为陆机的《文赋》内容的传世,做出巨大的贡献。

文赋中的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