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实话实说,我看了这样的问题,感觉题主似乎对路遥佩服的五体投地,认为路遥先生的《人生》似乎已经成为文学上高不可攀的高峰了。要不然何以会有这样的问题?
想一想,有人连四大名著都写得出来,把十万来字的一部中篇写不出来?
《人生》它就说的是一位回乡青年高加林,因为别人要巴结他当劳动局长的叔叔,走后门给他弄了份工作。他凭着才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家的女儿看上了他,他也因慕虚荣而抛弃了最困难时给予他帮助和爱的农村姑娘刘巧珍,最后事发了,他被退回了农村,***家女孩远走高飞了,刘巧珍也因上心自己把自己给嫁了。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路遥在写作的时候,对作品倾注了太多的爱,写得感人至深,但绝不是说这样的***就没有人再能写出来了。可以肯定地说,像路遥《人生》这样的***,在今日中国文坛上,可以写出来的人大有人在。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不是简单地对比的。文学作品,流派不同,写作手法就不同。文学作品,创作态度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会不同的。
所以,好作品很多,前提是大量地去读,读后就知道,山外有山,高峰永远在最高处。
人生的创作有其时代背景,那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城乡差别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试想,如果是在如今,从乡村走向城市,几乎是眨眼即可实现。而且,现在似乎人们也很少用农民工这种贬义词了,不存在什么城市人瞧不起乡下人,甚至很多农村人以自己是乡下人而自豪,因为乡下人能吃苦,能任劳任怨,也就意味着更有前途。
而在《人生》的那个年代,人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或者,你是一个乡下人,到城里很难找到工作,而没有工作,当然就无法生存。也就是说乡下人无法在城市立足。那个年代,一份正式的工作,也就是有了一个铁饭碗,也就有了一个保障。
乡下人那时想要脱离农村的苦海,唯有读书,但那时读书能够跳出农门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本人也曾经读过高中,经历过两所学校,同年级有五个班级,竟然连一个中专生也无人考上。那样的农村中学,简直就是误人子弟!而正是我走出校门的次年,见到了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人生》,高加林的身影,其实也有不少我自己的影子。只是他有幸做代课老师,而我走出校门,便是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当起了真正的农民。
后来总算是有了改革开放,我总算是脱离了农村,并且是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其实自己的故事也足够写出《人生》那样的***,只是现在谁会关注这样的人生呢?尽管有酸甜苦辣,有失败成功,但毕竟只是小人物的故事而已,与这个一切为钱而奋斗的时代显然是格格不入。所以我有自知之明,虽然也喜欢读书写字,仅仅也只是自娱自乐而已。属于我们这一辈的时代实在是早已过去了,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现在都已经是另一个世纪了,当然这点认识还是有的。
每个时代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路遥的人生的时代早已成为了过去。
这部***我看过、特别是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子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6226.html
下一篇
题材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