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它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
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我指的是都市化进程中文学发展自身的历史逻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文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化的标志就是:“数量”代替了“质量”,发行量成了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交换价值(服从于市场的“他律”原则)代替了使用价值(物质的、认识的、***的、审美的)。在交换价值(市场规律)支配的文化背景下,一切价值都在力图走向“无差异性”,以便成为一般交换的等价物。于是,所有的价值及其相关的词汇:自由、苦难、正义、美,都失去了它们应有的语义。在这种语义(词汇)逻辑与市场交换逻辑不断磨合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漠视使用价值(词汇应有的语义)。这就是商品价值的二重性:符号民主和价值危机。
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成为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由消费意识变为自由意识,其实都表达爱的方式,拯救人类的精神史,与高雅与品鉴无关,数据做为中介,只是一种人民性的呼唤声,让心有所属,递弱代偿性的依赖而已,所以,无法定领域,与真与***的哲学,与美与丑的美学,与强与弱体验艺术,与高雅与低俗的文学都靠不上,边缘领域而已。旨在修身,齐家,平天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6263.html
上一篇
鸭头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