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空间理论 文学理论,空间理论 文学理论是什么

  1. 如何理解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2. 我是学中医的,很枯燥,有哪些有意思关于中医的书推荐?

如何理解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他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模式。陀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具有对话性。

复调***打破了作者立场对文本内部声音的独断,从而超越了狂信,而又使作者立场以“多元中的一元”的身份进入文本,从而超越了犬儒。复调***的对话性的最终指向,是要缩短思潮前沿与公众间的距离,提供自我启蒙思想操练的场所。而由于21世纪社会整体公共空间的变化及信息部落化的趋势,复调***的社会功能受到了巨大挑战。


一,“复调”如何实现及其本质属性

空间理论 文学理论,空间理论 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所阐述的复调***理论,早已成为文学批评领域一门显学。文艺史上的所有经典理论,都是建构于独特的时代背景之上并试图对该时代的重大矛盾或问题进行解释或回应的,这些矛盾或问题绝不局限于文学内部。九十年前(《陀》初次出版于1929年)的理论体系,是否还能成为当代***创作及文学批评之圭臬,在风云变幻的21世纪是否仍能维持其有效性,是否需要学理上的修正或扩充?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就要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学理基础进行严密的考察。 巴赫金复调***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在对陀氏***的解读中,他发现陀氏***有一种区别于以往一切***的特质:“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把陀氏***的这种特质成为“复调性”。 如果不能深入理解上面的定义,就容易导致一种对复调***理论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即***中只要展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识,就可以算得上复调***。如按这般理解,那么在陀氏之前,展现多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识的***简直多如牛毛,显然不是巴赫金所要强调的。巴赫金对复调***有严格的界定。首先,不是任何声音和意识都足以构成复调。巴赫金在将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时称:“即使可以说存在许多种充分价值的声音,那也只能是就莎士比亚的整个创作而论,不是指他单出的戏。

空间理论 文学理论,空间理论 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每出戏里实际上只有一个充分价值的主人公声音,而复调则要求一部作品中有多种充分价值的声音……”“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声音,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意义上的人物的对世界的视角

作者权威并不高于文本中呈现的各色话语。“复调”中的各种“调”并非一方附庸于另一方,如果说它们具有某种统一性的话,那这种统一性也是在更高维度上(这种维度非任何一方所能囊括,甚至突破作者本人的权威而指向更广阔的空间)说的。 复调性的实现需要思维方式、创作路径乃至***结构全方位的变革。在独白型的***中,主人公是作者意识的对象化,主人公的议论往往代表作者本人的立场,而在复调***中,主人公并不是作者意识的纯客体,其议论与作者本人的议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后,要把在现实观察到的各种声音和意识(如前所述,一般的声音和意识是不够的,往往需要向重大社会思潮层面发掘)实体化,贯彻在具体的***之中,把主观抒情转化为一种戏剧化的呈现,使***具备成为各种思潮舞台的可能。


在这基础上,还要这些思想实体化的人物乃至人物内心世界的不同层面构成对话关系,相互独立而又在彼此间映照对方,在这种对话之中,各种思想的形态、性质及发展前景也就呈现出来了。这也是陀氏***中的人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总是处于紧张、痛苦、冥思苦想、诘问世界并自我拷问的状态的原因所在。巴赫金总结道:“他深刻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对话本质,思想观念的对话本质……人的想法要成为真正的思想,即成为思想观点,体现在他人的声音中,就是体现在通过语音表现出来的他人意识中。”

空间理论 文学理论,空间理论 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复调***社会功能的衰退,正是人类社会多元化、“整体复调性”的必然结果,复调***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是有其功绩的。现代社会的话语方式变革,也使我们无须依赖单一的对话手段并对其寄以过高的期许。 面对时代的挑战,复调***的作者需要进行自我选择。有意识地创作复调***者,大多都有某种文学或思想上的使命感,如果他们意识到复调***的危机,那么,是否更换创作路径,就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说,复调***外向型的、公共性的、工具性的维度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弱了的话,那么,其内向性的、体现个人思维方式的维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凸显出来。

复调***的精神内核——超越犬儒与狂信,对思想者的自我人格锻造,以及在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上寻找一种不同流俗的认识视角,是弥足珍贵的。如果说,信息部落化的大趋势助长着独断论的狂信,而在这趋势面前的无力感又容易滋生去崇高化的犬儒,那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人,至少体现了某种英雄主义色彩。是否继续“复调”,选择权在于个人,都应该获得尊重,而那些坚守下去的作者,也许他们会输给时代,但值得我们寄以道义上的敬意。

我是学中医的,很枯燥,有哪些意思关于中医的书推荐

推荐几本现代的书,一本是《问中医几度秋凉》,另一本王唯工的《气的乐章》,还有一本***《首席御医》。

《问中医几度秋凉》,作者不是中医,但她的母亲是中医,女儿也学了中医。算是记事文学吧。她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了一些她母亲行医的事情,以及多年对中医的思考。文笔不错,也说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

《气的乐章》,是一本不同的研究中医的方式,不同的视角研究中医。[_a***_]中作者是学物理的,然后进入中医的,从物理的角度思考中医。

《首席御医》呢,我看的是网上的***,应该是正式出版了,但正式出版物名字是不是一样,就不知道了。写了一个医术惊人的道医传承者,从医转而从政。很长,不过写了一些社会生态,中医方面也有不少典型案例,以及一些真知灼见。类似的***网上不少,但这本算是比较值得一看的。

中医类的,推荐你看看余浩的书,如《医间道》,与教材写法不同,也是现代人写的,爷爷传的中医,北中医读书,毕业后好像是回家乡行医了。比较容易懂,且有些见识的。他的书不少。

在校读书,未必只读教材,多看各类有点关系的杂书,能够拓展思维,并且帮助理解。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说出来,感觉就不同。看的广更容易理解。

最后,别忘了实践没有实践,中医是学不通的。

中医是一门艺术,不单单是治病救人的术,更不简单是一个学科,它包罗万象,上可以通天,下可以连地,中可以晓人事。作为一个现代人,没有古代文化底蕴,学习起来可能犹感吃力。但是只要深入进去,就可以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但是学习毕竟是一件吃力的事情,有时候会身心疲倦,这时候可以读一些中医的课外书,既可以扩充见识,又可以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在我读的中医书籍中有一本叫做《梦回伤寒四大金刚》的课外书,作者以梦境穿越为线索,一步一步介绍经方,通过一个个病案讲广东伤寒学派的四大金刚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易巨荪的学术思想,伤寒的学术意义,以及学习经方的方法,运用经方的方法。

《梦回伤寒四大金刚》不仅仅讲述了广东经方四大家的治病经验,而且记录了身为中医的大医仁心,悬壶济世的慈心。一个个事例鲜活动人,不仅仅让人耳目一新,更是让学习经方的人热血沸腾。书中以虚构的人物为线索,描述的却是近代广东经方四大家的事实。这种写作的手法也让中医学这一门枯燥的学科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能量。寓教于乐,城可谓是中医学中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中医学佳作。

此外中医尚有许多类似的书籍,如《小郎中学医记》、《祖孙两代人的中医情怀》也可以作为课外的越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不但要精读《伤寒论》原著至倒背如流,还要熟读《神农本草经》。此外,《内经》也不可不知。二、多看后世医家对伤寒本经的经典解读。如许叔微、尤在泾、柯琴、黄元御、徐大椿、张令韶、高士宗、陈修园等。三、近代伤寒大家的著作不可不读。如唐宗海的《伤寒论浅注补正》、郑钦安的《医学三书》、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还可以涉猎日本汉方学派的一些著作。五、尤其是当代伤寒名家吴佩衡、胡希恕、刘渡舟、倪海厦、李可对《伤寒论》的解读不可不知,刘希彦的《大医至简》也值得一读。

学中医是不简单的,关健以中草药治病要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一絲疏忽就要致人性命。梅稳重病,经过县人民医院就疹,医院就是查不出病根,有人下断句活不过十月,后耒去省同济医院就疹,医生也是说不出确切病症,只好又从武汉回家,眼看只南等死。有人提供此神医会治病,怀着当活马医的原则,找到了本地神医用几幅中草药就治好了。此医说,有把握才敢接收疹,没有把握不该他疹的他会叫你另行高人的,所以他是有%/00的把握的,有这样的中医天赋是该大力弘扬的。

我建议你还是别学中医了!

因为一个人对自己喜欢的事是做不好的。学中医,首先自己要喜欢,要有热情,更要有此志向。要从内心里真正对中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通过一些趣味中医故事来提升自己对学习中医的性趣,是不会坚持长久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30多人的中医班级,真正走上中医道路的,也只有几人的原因。所以,学中医不容易,真想学还是从中医传统经典入手,如《内经》、《伤寒》、《金匮》等,读熟、读懂、读精,别把时间浪费在闲书上。一人之言,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