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谓“第一天团”是一个伪命题。如果真要论及明朝文坛独树一帜,且影响久远的男子第一天团,当首推竟陵派的领军人物钟惺、谭元春组合。
竟陵派,是以该文学流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的籍贯来命名的,钟、谭二人是明湖广竟陵人,即今湖北天门市人。
明代中后期的文坛上,竟陵派异军突起。该派继承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矫正了前后七子蹈袭复古和“公安三袁”直率俚俗的弊端,开辟出了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创导了山水游记文学风格的全新风尚,在明朝中晚期文坛掀起新潮流。用今天的话来说,钟谭二人组合,是“自带流量”、人气暴涨、大红大紫的文学第一天团。
竟陵派,主张在读书的基础上,追求文章的思想厚度,在精神上追比古人的境界。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等人,不仅在诗歌批评上有其成就,而且有志于古文辞。在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上,钟惺赞赏可"见之于事"的经世之文,强调"理义"对于文章的重要性;谭元春欣赏“正大”、“健拔”文风,在作者修养问题上,钟谭二人推崇文章作者的用情厚度、共情能力和学养识见。
清代前期的文坛,对竟陵派有颇多关注,或褒或贬评论也很多。钱谦益、王夫之及顾炎武等人狠批钟谭二人,因王朝更替及政治现实缘故,其批评态多为感性的,未免偏颇。后来者如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的评议趋于理性客观,并开始反思、重建竟陵派在中国文坛的定位。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独树一帜的竟陵派,曾风行天下,影响明清两代文坛近一个世纪,对当今文学艺术仍有现借鉴的现实意义,堪称明朝文学第一天团。钟惺、谭元春二位大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是不容质疑。
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繁荣发展而正统诗文衰微时期。以词为例,饶宗颐在《全清词顺康卷序》中说:“千年词史,鼎盛于宋,中兴于清。明词虽呈‘中衰’局面,然三百年中,能词者为数仍夥”。
明代的诗在诗史上也处于不痛不痒的地位。
所谓文坛,我认为应包括俗文学和正统诗文。
既如此,明代文坛第一男子天团先要算上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三人为并列第一名。
要知道,中国千年文学四大名著人家可是占了三大。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至今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腕儿作品,说其在世界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不算夸张。
虽然三人的作品都是章回体***的“俗文学”,但评价名次的最主要标准应该是看影响力吧?
其余的天团男子成员呢?
明朝文坛有“前、后七子”、“ 四杰”等等排行榜,但我觉得那是面向““小众”。
易经是阐述天地间变化的经典。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有***卦,因是演义变化,所以卦有二类,一类名卦,如天乾、地坤之类,一类是动卦,如需卦就是。
需是等待的意思,由“水天”组成,意思“天上水”,天上水稳定不稳定?不稳定,天上气、地下水才稳定,所以此卦变化较多。所以叫等待。
需卦卦辞原文: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翻译一下:有了信任,光明而顺利,坚持下去吉利,利于涉越大江大河。这还是糊涂,再显白一点,就是“如果心中明确了,那就出去闯闯吧,坚持下去会有光明的”。
需卦写周公与成王的事,倒真有,说周公辅政,等待成王长大,后来成王长大后,京师就有流言说周公有篡权之心,成王开始怀疑周公,于是周公出走避居东方,后来周成王又发现错怪周公了,于是又亲自迎接周公回京。但邑姜改嫁可能性不大,邑姜嫁给周武王,生了成王和唐叔虞,或说已成王后或王妃,再怎么样也不至于改嫁。三公一说,也有说就是周公、太公、召公,并不是什么隐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6413.html
上一篇
种族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