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民国文学流派介绍ppt

  1. 文盲率高达90%的民国为何多“大师”?

文盲率高达90%的民国为何多“大师”?

***的意思就是开创性,并不是代表自己的学问一定比后来的人要高。民国***们很多都是从西方留学回来,带回来很多的新观点、新思路、新学科。因为是从国外引进来,所以是中国的***,不是世界的***。如果现在谁开创了一套全世界所有人都没见过的东西,并且被沿用承认,那么他就是世界级的***。作为现在的后来者,每天都在学习很多的东西,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看起来就感觉***不厉害。其实,原创性的东西有多难,自己就能感觉出来。

主要是媒体的自由程度,辛亥革命之后,***党组织多成松散型,社会成多势力角逐状态。尤其是国门大开,以及一些流过洋的学者、他们一对比、对封建王朝及殖民地时期的时局非常痛悟,故而出现了新的思想,他们得到了有抱负之人的共鸣,尤其是民国时期很多的东西打破了条条框框,比如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就是聚集了一大批有思想想改造旧中国的文化人,就这些人在中国任何时期都不会轻易进入国家高级学堂。民国的***是在长期贫瘠的土地上忽然有人施了点肥,就呈疯长了的状态。而且这些有了肥料不怕打击的***,很多都铮铮傲骨,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他们这些***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

民国的所谓“***”属于新旧文化转变时期的文人,他们有旧文化的底蕴,又能最先接触西方文化,因而所谓***在引进西方文化方面比较突出。现在民智远强于那个年代,“***”还是少出点好。

民国文学流派介绍pp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民国***多,与民国的时代性有关。民国是一个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是政治及文化推陈出新的时代,当然也是需求***的时代,时势造英雄,天真万确。所谓***,并非只拼学问,也并非学问有多深,而是能否将自己的学识溶与社会实践中,唤醒沉睡的人群,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们的真知灼见,溶合在了历史前行的脚步中,留下了深深的络印。他们放弃了自我,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诱,一心扑在真理上。人品高尚,心地宽大。简单纯真,坚韧不拔。他们的才能并非体现在书本中,著作中,而在时事中,在行进中,在每一言每一语中,在示范中,在榜样中。其实,在其后的社会革命中,这样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只不过他们换了环境,走进了部队中,走进了民众工作中。而当社会趋于平静,"知识"重归学院,就逐渐被圈养了起来。书本成了知识的全部,脱离实践,脱离生产,脱离生活。而做学问的人,离普通群众渐行渐远,形成了自身的圈子。他们不愿了解基层群体,不愿深入调查研究,更不愿接近低层人物,如此这般,去那里出***。别说***,就是连普适性的知识也常常欠缺,于是一部分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砖家。更有一些人以利益为中心,毫无禁忌地追求利益,执文人固有的斯文不顾,不但与***们天下为公的精神背道而驰,反而在败坏社会的风气,所谓的知识,不过变成了个人谋利的靓丽招牌。

民国文盲率高,说实话,民国学者大多数水平不高。但人们什么推崇民国学者呢?因为他们还是有操守、有底线的。

这些年,报刊上掀起了一股推崇民国的热潮,什么“民国范儿”啊,“民国风度”啊,我对此并不反感,因为它挖掘出很多民国的不为人所知的东西。但我心里清楚,民国的学术水平确实是不高的。

民国文学流派介绍pp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刚看到赵鼎新先生的一个演讲,他说:“在我看来,民国没有好学者。这不是说他们的基本功和学养不行,而是说他们作为学者,独创性很差。为什么呢?他们带着‘进步史观’这副有色眼镜,把西方看得太高了。包括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在我看来,都说明费先生不太懂西方。西方社会以前也是“差序格局”,工业革命以后,中产阶级以后逐步出现‘等序格局’,他当时作为一个在西方的学生,觉得中国和西方不一样,造了一个概念出来,这个概念解释的只是表面。陈寅恪也一样,像他提出来‘关中利益集团’,不过是西方老掉牙的‘利益集团理论’的翻版。”

我觉得,赵鼎新的观点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但是,现在很多学者独创性更差,不是说谁的博士论文写得厚、谁的“大砖头”出得多,他就是大学者。因为有了搜索引擎、有了数据库,引用别人的东西变得极其容易,像钱锺书那样的“照相机一样的记忆力”放在现在已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学者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独创性,看你能否发人之未发,见人之未见。另外一点,是看你有没有操守,有没有底线。

现在有的所谓学者,为了挣钱没有任何底线,什么谄媚的课题都敢申报,套取所谓的“科研经费”,也不管社会效果如何;有些学者,拿了钱,就敢公开为一些恶行洗地,不为老百姓和弱势群体说话,这些做法,才是最大的作恶。但相反,民国的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底线和操守的。我想,这就是人们怀念民国***的缘故吧。

民国文学流派介绍pp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