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潮,起始和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打工题材的文学作品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文学艺术形式的集中反映。尽管这一文学题材在当时受到改革开放的发端之地深圳特区的大力扶持,《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推波助澜,发表了一些反映农民工生活的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受到一部分打工妹和打工仔的喜欢,在当时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全国范围来说,尚未形成文学艺术的主流,也未形成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文学思潮。进入新时代,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打工题材的作品更为少见,也许需要我们的作家们根据时代生活的变迁,深入生活,写出真正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打工文学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没必将展现新的更高层次的打工生活,我们期待着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建设中产生出人们喜欢的艺术形象。
打工题材的文学只要写的好,肯定会获得大家喜欢的。为什么呢?
第一,全中国十三亿人口,打工的约四、五亿,他们就是读者群体。只要文学作品能真实反映他们生活、工作,情感,大家肯定会喜欢。
二,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作者要深入到打工群体中去体验生话,与他们打成一片,和他们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艰辛、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他们的日常生活,感情生活。他们子女就学教育问题,工资收入问题,住房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三,抓住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典型着重加以描写,突出个性,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奋斗目标。
四,打工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对社会的稳定,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他们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他们值得我们尊重和自豪。只要作者本着这种心情和愿望去写打工群体,就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精彩的深受读者喜爱欢迎的文学作品。
时代的创造者,真实的情感体验,现实的表诉,明天的续创文化,也代表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你说文学的价值是什么?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它吗?文学的基本来源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生活,创造更美生活想象空间对吗?
反映了打工辛酸,真实写照令人嘘嘘,许多编成文艺引来关注。《离家的孩子》《打工十二月》《雨中小妞》小品《打工奇遇记》许许多多。正是:老板不知员工苦,员工不知老板难。都骂老赖不给钱,老板有时也赔款。银行***上千万,厂家倒闭破了产,老板弄得更是惨。
客观的讲,打工题材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流行于打工人群最少,但绝对数量又不少的时候吧,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而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学现象,那是因为打工还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现象。
因此,农村人到城市中靠打工生活,所见所遇所感所想,读者觉得非常辛奇,打工文学一度流行。
但客观的讲,近20年打工文学,虽然涌现了大量作品,但如今留下来的,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确实没有。
所以,打工文学,只能算是流行一时的文学罢了。
而到了今天2019年,农村人到城市去打工,甚至城市人到别的城市打工,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14亿人口,5亿在城市,9亿在农村,但这9亿农村人,倒有4亿在城市打工,几乎是农村全部的青壮年可劳动人口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