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经典文学作品临摹图片大全

  1. 刘炳森行草书作品,能与其隶书相提并论吗?
  2. 如果有人宣称有晋代《洛神赋图》真迹,还有包括唐代阎立本画作等几百幅国宝级画,你相信吗?
  3. 懂书法的朋友帮忙鉴赏一下,这两幅书法作品处于什么水平?

刘炳森行草书作品,能与其隶书相提并论吗?

刘炳森先生当代知名书法家,以隶书、楷书名世,其行草书作品不多见,偶有一两件,总体上来说还不错。至于是否能与其隶书相提并论,现在不同的看法。

先请大家欣赏作品,看完以后再发表意见:

经典文学作品临摹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刘炳森的隶书,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用现代审美意识并参以某些韵律和情趣,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

2、他一生所写隶书、楷书较多,著有《刘炳森隶书杜诗》《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出版书法作品集多部,都以隶、楷为主。外界普遍认为他的隶书成就最高。

经典文学作品临摹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刘炳森行草书作品却并不多见,本文附他的行草书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刘炳森先生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行草作品之一。

刘炳森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擅长隶书著名,同时楷书和行草书写的也非常的好,他的隶书以汉代的《乙瑛碑》为基础,加上自己艺术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被人称为“刘体隶书”。

由于汉代的《乙瑛碑》本身因为过于标准化,很多书法家只作为入门学习,并不建议长期的学习,清朝的书法家更是称《乙瑛碑》已开俗书先河,所以刘炳森隶书也在后期走向了庸俗,书写起来千篇一律,由于他本身在当代书坛的地位,也影响了一大批“刘体隶书”追随者,写成了千人一面,毫无汉代隶书的古朴、雅致,对当今的隶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经典文学作品临摹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对于他的隶书,我更喜欢他的行草书和楷书,他的楷书虽然工整标准,但这也正是唐楷的特征,如今能写的标准也是难得。

他以隶书著称于世,但是他的行草书反而比隶书写的还要好,他的行草书主要取法章草,书写的功力十分深厚,以行书和隶书的笔法入章草,,厚重之中富有变化,写出了章草的新面貌,在当今书法家里少有能与之比肩者。

如果说刘炳森的隶书、楷书比较俗,那他的行草书就是雅的。

下面来看一下刘炳森的楷书、隶书和习惯生活吧。

谢邀答题

我认为刘炳森的行草书的造诣完全可以与其隶书

相提并论。

一:大家都知道刘炳森素以隶书驰名于书坛,平常我们

见到的也是他的隶书作品,正因为如此,而导致其行草书

较少有露面的机会,从而掩盖了其行草书的光芒。

二:刘炳森的行草书法,既得魏晋高古笔风,又充分展现

刘氏书法的风格,结体严谨,布局合理,端庄大方,优雅

舒畅,点点滴滴都表达的清晰而完整,动中有静,静而不僵,

其在行草书展示的功力,是近代中国书坛无人能与其比肩的。

劉炳森的隸書的評論,我認為,功力很深,非常定型!但存在像許多書友所說的那種不足:結體太板。我也讚同這種觀點!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他寫的隸書,“中宮”收得不夠緊密!雖然佈白挺均勻,但顯得太滿!減弱了字的神韻。就如下面我寫的這兩個“女”字!(這兩個“女”字,筆畫一般長,寫得也都很正,但結體一個緊湊,一個鬆散,給人的視覺感受就大不一樣!一個顯得精神,一個顯呆板!

刘先生一生以隶书见长,但是草书也很潇洒,绝对称得上当代大家。我认为其草书风格最其码有三个特点;

1、没有其隶书那么标准化、程式化、模式化;

2、回归了书法的自然书写状态,显示了更多的书卷气;

3、体现了矛盾对比关系,具有行草书的韵律和情趣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名人辈出。一副好的字,让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刘先生的字就有这样的成就!


如果有人宣称有晋代《洛神赋图》真迹,还有包括唐代阎立本画作等几百幅国宝级画,你相信吗?

洛神赋图:作者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文学作品的画作。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画作,真品宋元后期就已绝迹。现藏于故宫,辽博,日本,美国的洛神赋图都是唐宋时期的摹本。唐代画家阎立本主要画作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等,真品前者藏于故宫,后者藏于美国波斯顿美本馆。因此,有人称有以上两人的真品图多副是不可信的。

懂书法的朋友帮忙鉴赏一下,这两幅书法作品处于什么水平?

笔上的功夫还是有的,章法也可以,但是离书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已经误入歧途。不足之处太多。说一下显而易见的吧——错字。书法创作要求字体统一,使用繁体字,通篇都要用繁体,若用简化字,通篇都要用简化字,不可简繁并用。否则算错字。请看下图:

配字先生的质疑:

看看这两个字该如何写:

朋友提出一个普遍疑惑的问题,看下面他的提问:

首先看看这两个帖的属性:《苕溪帖》是行书;《书谱》是草书。创作时为了避免雷同,使用了这两个帖里的“为”字。非常正确,也很好。但是,你认为这是“简繁混搭”就大错而特错了!这不是“简繁混搭”,而是“行草”兼用。你混淆了行书文字和草书文字与现行简化字和繁体字的概念。这种概念混淆的原因,是因为现行简化字中有一部分,是***用了草书文字符号来替代繁体字的,但是,并不是全部现行简化字都***用了草书的文字符号来替代,只有一小部分和草书文字相同。大多数人的误解就在这里,错误认为现行简化字就是草书文字符号,错了。

你说的这个“为”字就是少数草书符号与现行简化字相同的一个例子。大多数简化字就不不同了,如果你把古帖中的草书文字误解为现行简化字是错误的。把所有简化字误认为是草书也是错误的。一定要把草书文字和现行简化文字从概念上区别开来。

在行书作品中可以使用草书文字,在草书作品中也可以使用行书文字,但是不能把现行简化字当作草书文字用在其中。如果这个简化字和草书文字符号相同,当然可以使用。即使使用了,概念应[_a***_]为“草书文字”,而不是“现行简化字”,只是符号相同而已。

从上图可以看出“为”字的草书符号和现行简化字“为'字相同,在汉代草书中就已出现,现行简化字***用了这个草书符号,作为现行的简化字。像这样与简化字相同的,在简化字中还有一些但不是全部。草书就是古代汉字的简化。为了区别这一点我才用“现行简化字”来与之区分。

上边那件作品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简化字“发”用在了“白发”一词中,却不知道错在哪里。我顺便说一说这个字。“发”是现行简化字,也是草书文字。即使作者把它当作草书符号使用也是错的。因为“发”是“發(發展)”的草书符号,不是“(頭髮)髮”的草书。

书法水平的高低,一是看笔力,一是看结字能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看他的学识。

衡量书法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单从两幅作品的表现来看,笔力表现不错,隶书中规中矩,另一幅花样体,能够按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来,体现出作者的基本功,如果打分的话,打90分,这是技能分。

内容方面,抄录的是唐诗明代杨慎词《临江仙》。从这一点来看,作者对中国文学有一定的了解,给15分。15分?是的,15分。书法的创作题材,不一定要自己撰写,但不能俗。特别是烂大街的,耳熟能详的东西,作者选的这两首诗词,特别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现代玩书法的人,我没见过没有不写它的人。烂到了骨头心!好好的一篇词,硬是被现代玩书法的人玩得俗不可耐,看见就恶心。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书写的东西浩如烟海,写一些具有个人风格的内容,更能反映出自己的学识范围。

这个只能算得法,按照围棋的说法叫初段水平。

这个字写得过于规矩,和印刷体没有区别。

隶书重在飘逸灵动,富有变化。不需要像楷书那样法度森严。

题主这两件就是虽得单字之法,整体上却是用写楷书的理念在写。导致变化不足,远失飘逸灵动。要率性随意的去写,灵气慢慢的就起来了。就像由楷入行,由行入草一样。自然就能写出好隶书了!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一看作品就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书***底深厚的人。

隶书是最有美感和章法较为统一的书法书体,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书法的美就是如此玲珑剔透,你第一幅作品很具美感,章法中也透露着娟秀和灵气。笔法中的粗细运用非常好。

第一幅不足之处就是在粗细变化中有些笔触有些扭捏作态,不能行成更加行云流水,飘逸俊朗之美

第二幅作品更加具有书法的艺术美,所有笔***力不一般,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粗细得当,是真正的好书法。

第二幅唯一有不足之处有两点:章法过紧或过松,空白间距和留白不舒服。

两幅书法的技艺表现不是同一手法,一个过于娟秀,一副是***老练的常见笔法,力道和章法以及字体结构都较为深厚。第一幅的创意也别具一格,有古老的建筑设计的内涵和现代文化底蕴的结合,不得不说,作者很有想法。

结语:如果不按照传统书法章程和标准来作评,一旦加上自己的创意,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如果只是一种美的诉求,它们独出心裁,赏心悦目,但难以脱离江湖体的感受。

非常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墨客仔细看了一下两幅作品,见解如下。

首先来说一下第一幅作品,从单个字的结构来讲,下笔比较轻浮,笔画矫揉造作,粗细变化夸张,有的笔画故作弯曲,波浪形,并且犯了一个书法方面的大忌,那就是繁简并用,“长”、“东”、“尽”、“渔”、“谈”,用的是繁体,而其他字用的是简体。更让人不解的是“转”字,左边部首用的是繁体,右边部首用的是简体,这就说明了作者的文化层次不高,并不能完全掌握繁体字的结构与用法。整个篇幅来看,字字排列如算子,大小几乎相当,墨色浓淡无变化,这说明作者在篇章的布局上把握不好。

再来看一下第二幅作品,相比较而言,比第一幅要好很多,最起码作者是临过帖,下过一定的功夫,看其作品应该有曹全碑的影子。但也收到当今流行书风的影响,一些字的结构安排的并不是太好,如“声”字,把整个字安排成左右结构比较合适,就不会给人不稳的感觉了。仔细推敲,这幅字的很多笔画写的还是太浮,如“径”字的“双人旁”,“细”字的“绞丝旁”等。

欢迎转发评论,更多书法知识请关注梁园墨客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