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打破了作者立场对文本内部声音的独断,从而超越了狂信,而又使作者立场以“多元中的一元”的身份进入文本,从而超越了犬儒。复调***的对话性的最终指向,是要缩短思潮前沿与公众间的距离,提供自我启蒙和思想操练的场所。而由于21世纪社会整体公共空间的变化及信息部落化的趋势,复调***的社会功能受到了巨大挑战。
一,“复调”如何实现及其本质属性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所阐述的复调***理论,早已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一门显学。文艺史上的所有经典理论,都是建构于独特的时代背景之上并试图对该时代的重大矛盾或问题进行解释或回应的,这些矛盾或问题绝不局限于文学内部。九十年前(《陀》初次出版于1929年)的理论体系,是否还能成为当代***创作及文学批评之圭臬,在风云变幻的21世纪是否仍能维持其有效性,是否需要学理上的修正或扩充?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就要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学理基础进行严密的考察。 巴赫金复调***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在对陀氏***的解读中,他发现陀氏***有一种区别于以往一切***的特质:“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把陀氏***的这种特质成为“复调性”。 如果不能深入理解上面的定义,就容易导致一种对复调***理论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即***中只要展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识,就可以算得上复调***。如按这般理解,那么在陀氏之前,展现多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识的***简直多如牛毛,显然不是巴赫金所要强调的。巴赫金对复调***有严格的界定。首先,不是任何声音和意识都足以构成复调。巴赫金在将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时称:“即使可以说存在许多种充分价值的声音,那也只能是就莎士比亚的整个创作而论,不是指他单出的戏。
每出戏里实际上只有一个充分价值的主人公声音,而复调则要求一部作品中有多种充分价值的声音……”“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声音,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意义上的人物的对世界的视角;
作者权威并不高于文本中呈现的各色话语。“复调”中的各种“调”并非一方附庸于另一方,如果说它们具有某种统一性的话,那这种统一性也是在更高维度上(这种维度非任何一方所能囊括,甚至突破作者本人的权威而指向更广阔的空间)说的。 复调性的实现需要思维方式、创作路径乃至***结构全方位的变革。在独白型的***中,主人公是作者意识的对象化,主人公的议论往往代表作者本人的立场,而在复调***中,主人公并不是作者意识的纯客体,其议论与作者本人的议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后,要把在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声音和意识(如前所述,一般的声音和意识是不够的,往往需要向重大社会思潮层面发掘)实体化,贯彻在具体的***之中,把主观抒情转化为一种戏剧化的呈现,使***具备成为各种思潮舞台的可能。
在这基础上,还要这些思想实体化的人物乃至人物内心世界的不同层面构成对话关系,相互独立而又在彼此间映照对方,在这种对话之中,各种思想的形态、性质及发展前景也就呈现出来了。这也是陀氏***中的人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总是处于紧张、痛苦、冥思苦想、诘问世界并自我拷问的状态的原因所在。巴赫金总结道:“他深刻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对话本质,思想观念的对话本质……人的想法要成为真正的思想,即成为思想观点,体现在他人的声音中,就是体现在通过语音表现出来的他人意识中。”
复调***社会功能的衰退,正是人类社会多元化、“整体复调性”的必然结果,复调***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是有其功绩的。现代社会的话语方式变革,也使我们无须依赖单一的对话手段并对其寄以过高的期许。 面对时代的挑战,复调***的作者需要进行自我选择。有意识地创作复调***者,大多都有某种文学或思想上的使命感,如果他们意识到复调***的危机,那么,是否更换创作路径,就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说,复调***外向型的、公共性的、工具性的维度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弱了的话,那么,其内向性的、体现个人思维方式的维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凸显出来。
复调***的精神内核——超越犬儒与狂信,对思想者的自我人格锻造,以及在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上寻找一种不同流俗的认识视角,是弥足珍贵的。如果说,信息部落化的大趋势助长着独断论的狂信,而在这趋势面前的无力感又容易滋生去崇高化的犬儒,那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人,至少体现了某种英雄主义色彩。是否继续“复调”,选择权在于个人,都应该获得尊重,而那些坚守下去的作者,也许他们会输给时代,但值得我们寄以道义上的敬意。
复调***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他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模式。陀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具有对话性。
先说说先锋***吧——
十年浩劫结束,中国文学迎来了她的春天。之前几十年,中国文学受前苏联文学影响很深,我们的大部分作家还在走现实主义的道路,写法一直很老实。至多,再加上点儿浪漫主义之类的。但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世界五花门的文学流派涌了进来:什么[_a***_]的新小说派,拉美的爆炸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加缪的荒诞文学……
这些文学流派甫一引进,便在年轻作家群和年轻受众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于是,照葫芦画葫芦,照瓢画瓢,所谓的前卫先锋就出现了。
那么,什么是先锋文学(***)?
就是打破传统叙事结构,解决了怎么写这一问题的***。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先锋派青年作家:格非、马原、残雪、苏童、孙甘露、刘索拉、徐晓鹤等等……比较有名的作品是《褐色鸟群》、《你别无选择》、《冈底斯的诱惑》、《阿梅在那个太阳天里的愁思》……他(她)们作品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模仿,几乎每一篇***都可以找到出处。就像同时期的现代诗似的,都有蓝本。但却给样式单一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具大的冲击。如果说这些先锋***都有什么中国元素的话,那就是,文字是汉字,故事是中国人的故事,作家是中国的作家。只是文笔用了外国作家风靡一时的各式各样写法,内容还是中国的内容。我这么说好像对这些作家不够尊重,但我就是这么觉得的。可能我阅读量不大,影响了我的判断,则另当别论。但就我有限的阅读量来说,比如马原的***,明显是博尔赫斯的叙述痕迹,比如洪峰的《奔丧》,明显来自加谬的《局外人》,当然了,莫言的叙述方式,则是受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
我理解题主的问题意思,他是想问我们中国的先锋派作家,是否拥有了有别于外国先锋派元素的中国元素?恕我孤陋寡闻,我目前还没发现。况且,中国这些所谓先锋派作家,写出他们的成名作以后,有的,索性不写了;有的,则改弦易辙,从现代派回归现实了;当然,也有的依然在坚持,比如残雪,她虽然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要想成为一派,比如像法国新***派之类的,现在还为时尚早,但她确实已过了嚼西洋人剩馍的时代,是这一时期先锋派作家的翘楚。
这是我的愚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6754.html
上一篇
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