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是杂草《文学理论》吗

  1. 如何理解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美学风格?
  2.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3. 什么是诗歌?

如何理解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美学风格

谢谢邀请!

《野草》中最突出的特点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性形象的刻画,展现出作者眼中的世象和心中的苦闷,想其所不敢想,言其所不敢言。《野草》让我的看到了一位徬徨、苦闷而孤独,上下求索而又斗志不减的荷戟战士。

一、思想自由驰骋

文学是杂草《文学理论》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温馨怀旧的回忆,有严格的自我解剖,有对社会批判,也有对人性的呼唤,有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也有对韧的战斗精神的颂扬。

二、内容的自由驰骋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你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科学的道理、历史的知识、生活的掌故、故事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既然是“散文”,那就散一些吧。鲁迅当年曾对读到《朝花夕拾》初稿的青年说过,要锻炼着撒开手,只要抓紧辔头,就不怕放野马,过于拘谨,要防止走上小摆设的道路。要知道:战战兢兢地抓住马鬃,亦步亦趋地蝺蝺而行,生怕离开划定的轨道一步,这样的“走马”是不会给人以任何美感的;只有在天边的原野上,撒开蹄子自由地飞奔,这样的“奔马”,才会给人以壮美,要写好散文就学习鲁迅,放开手,飞奔吧!

文学是杂草《文学理论》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艺术创作上的***

鲁迅的散文则同他的所有其他作品一样,把真实放在第一位,拒绝任何粉饰和安慰,拒绝给现实涂上一层诗意而自我***。

“无私才能无畏”——鲁迅之所以能够无畏地解剖自己就是因为他“无私”,他的真诚向善,这是他的散文真善美的体现。

文学是杂草《文学理论》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四、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翻开《朝花夕拾》,顺着次序,从《阿长与山海经》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父亲的病》、《琐记》,再到《藤野先生》,最后到《范爱农》,处处都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对长妈妈的怀念,对闰土父亲的回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激„„所有的这些,我们追随着鲁迅的回忆,看到了两个字“人本”。


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故事”,传达或暗示自己的旨意。

选择准确、鲜明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且精致邈绵、余味无穷。语言丰富多***,具有中国民族的气派。

鲁迅除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现代语言之外,又借助许多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佛经及外国文学的词汇,以及重词、叠句、偶句、反语、双关语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他的生活态度、认识,来加深散文诗的意境

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的产生的精神产物。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者自我精神的煎熬与咀嚼,而是坚持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孤独时灵魂的自我抗战与反思。它的产生与内涵,都与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系。

扩展资料:

《野草》主题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的;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诗具体而言,绝大多数都同时交织着这两种情绪,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花*》

[原创]

缕香燕语被

          秋杀,

大梦深处有

          人家。

痴心浪迹觅

          天涯,

嫦娥袖藏十

          里花。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我认为对白居易《草》的文学[_a***_]评论,主要来自于其诗的文学影响。历来文人墨客不乏对草的描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笔下的草:这草是怀念,是牵挂,是望眼欲穿;“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笔下之草,这草是边塞风貌,戍边多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笔下之草,这草是悠然自得,田园风趣。

然而,白居易仅凭一草而腾达,为顾况延誉,由此名声大震,安身立命于长安。据载此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之作,故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平常的语句紧抓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 野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春生而秋枯,年年循环往复不己。“一岁一枯荣”也是这个意思。但作者写作枯荣而没有写作荣枯,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创作意境。写作荣枯,就把春草的意境变成了秋草,那么便不能与三四句很好的衔接。
  •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充满生生不己的意境,三四向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由“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化而成形象的画面。这就把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完美的铨释出来了。作者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作“野火烧不尽“从而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强调毁灭的力量和痛苦,是为强调再生的力量和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茎叶给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烧不尽“,大有意味。

烈火再猛也无奈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便会蓬勃复苏。回答火行凌虐,那是野草绿色的旗帜。

老朽只补如下意见:

一丶如何理解诗题。完整的诗题是:《賦得古原草送别》。"赋",是说官方考试还是朋友聚会,命我做诗。"得"是得到一个题目。题目是什么呢,本诗就是"古原草"但要你以古原草为比兴材料,写"送别“这种活动。这才算完整理解了诗题。比如韦应物那首《赋得暮雨送李曹》,也是"赋“,然后"得",得到"暮雨“这题材,要你用这题材送李曹。看看他的诗是不是这么做的: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鳥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什么是诗歌

回答是:艺术。

有关文化表达的种种形式,借助精湛巧妙构思,最终描绘刻画直击灵魂深处的艺术作品,体现自然事物的,寓意真理的种种***,***恶丑情感。最终能够洗涤人性,从而让生命情感•感知“***•***恶丑”的文化艺术(真理),就是诗歌的本质。

谢邀问,回答,什么叫诗歌?诗歌是文学的一种。是各种体裁的诗统称,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根据作品有完整间故事情节,以及是否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根据作品在语言上有无格律。诗歌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种。而什么又叫帅哥呢?首先我们要先看这个"帅"字,帅原指为是元帅,将帅,统帅,表帅,指的是统领三军,叱咤风云的带头领导人,可近几年,这个帅字后面又加了一个哥,就叫“帅哥"可能指的是年青的男士,男青年。(回答的不知是否正确,只供参考,谢谢!

诗歌是一种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诗歌分几种类型,我分别介绍一下。有叙事诗,主要以人物和***为创作基础,有名显的故事情节在诗里。有抒情诗,主要是通过故事和现实生话抒发作者的情感,和叙事诗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区别。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律来写的,″五言",“七言”等。还有散文诗,主要是不按格律和散文相结合来抒发作者情感,自由奔放,短而精。韵脚诗是文学体材的一种,每行结尾要压韵。还有现代新诗和自由体诗,按作者随心而写。

不管用什么形式——甚至用散文的形式,写出的富有诗意和音乐美感的文学作品就是诗。

所以关键不在于分行不分行。

诗意是什么?似乎难以捉摸。

首先,它是真实的。

不能说谎,须如孩童的率真。

这就牵涉另一特征,即“美”,说谎是不美的。

苏东坡书法,说过“天真烂漫是吾师”的话,同样可以用来论诗。

不矫揉造作,不歪曲事实,方有诗意。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歌还应该有意境,所谓意境,很多人搞得很复杂,其实就是有意之境,思想感情与生活情境的融合。

感谢邀请!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一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

上述诗歌的特点是: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我经常把以上各种形式的诗歌,说成“古体诗”。

诗歌发展到当代,除了“古体诗”各种形式外,发展了现代诗、新诗。同样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同样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但现代诗在音韵、节奏、格律、形式上的没有严格要求,因此也少了许多优美的表现形式,而必须以出奇的诗意诗境让人喜欢,其语言风格而更接近于现代散文的语言。

附上本人拙作一首:

七律--无题

归程莫问几多时,相约烟霞尚有期。

天下自由须自律,心中无欲可无为。

一生光景堪常忆,百岁情怀幸了知。

解读人间忧乐事,眼前山水即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