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饮食叙事的文学作品

  1. 有哪些非常会描写吃的作家?
  2. 中华饮食文化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哪些非常描写吃的作家

感谢邀请!这是很好且有趣的问题。我想推荐施耐庵。记得小时候读《水浒传》,看到书中好汉让店家切二、三斤熟牛肉来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当时那种眼热的心情至今还回味得出。施耐庵可真没少写吃的,除了比较多的牛肉,还有我们熟知的鲁智深所吃的香肉,已经传承至今的武大郎炊饼,孙二娘吓人馅料的包子,景阳岗三碗不过岗的美酒,至于肥鹅、嫩鸡、羊肉、菜蔬也多处可见。书中描写的酒店也有多处,诸如江州浔阳江头琵琶亭酒馆、博浪城军营外酒店、石碣村店等。黑店也不少,南山酒店、十字坡酒店、揭阳岭酒店都赫赫有名,感觉可以编制一份《水浒传》美食地图了。就连鲁智深向镇关西寻畔,也是拿肉馅说事,让看客顿悟原来肉馅还可以如此细分类别,会感觉自己这么多年饺子白吃了。能时时处处用酒食馋人,馋的全面系统,馋的时时处处,而且一馋千年,施老真的算是有本事、排名和群众威信靠前的达人了。

汪曾祺。汪老提倡,“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四方食事》),在汪老眼里,只有这样的“宽容精神”才能当好一个“美食家”。因此,我们在看汪老“谈”吃时,一定会感叹作者笔下食物的“杂博”。这种“杂博”首先在于作者吃过、谈及的美食地域分布太广阔:从故乡高邮出发,到天子脚下的京城,到西南边陲的云南,再到西北内陆的内蒙、新疆,汪老“吃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及了五湖四海,这样来看,汪老分明是用脚在践行上述他那条“美食格言”;其次,这种“杂博”还体现在食物的种类上:本来在这个地球上,食谱涵盖最广的恐怕就属国人,而汪老则可谓是国人这种好吃特性的代言了,光是在他文中出现过的植物动物恐怕就不下百种,其中许多食物恐怕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遇到过的。

蔡澜。蔡澜有一个好奇的胃,吃遍天下美食。在香港,蔡澜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翻开报纸,就会读到他的文字,简短而清新,美食、旅游、人生,声色犬马,无所不谈。随意走进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餐厅,不经意间发现,墙上的菜单旁边标有“蔡澜推荐”。人们常说,没有蔡澜,逛香港就少了一道最有滋味的人文菜。人老了,便活成了“精”,蔡澜就是这样一位“美食人精”,他一生的履历和对生活对美食的爱好与研究,包含着对香港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怜惜,他用自己的人文情怀,描绘了一张张香港乃至世界的美食地图。

饮食叙事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枋。刘枋生于山东官宦之家,她还不识字的时候,已会背诵数十首诗文。她个性爽朗,创作小说散文为主,也写过广播剧本。她的《吃的艺术》一书被视为饮食文学经典。刘枋谦虚地说自己不是个烹任名家,可是,她自以为对于“吃”,比对于“写”,确实更有心得,原因是自己好吃,而并不热爱写作。刘枋的文笔向以流畅生动见长,用辞用句有一种熟极而流的功力。谈吃,似乎可以用不着太费周章找辞汇钻典故,反正绿的青菜、红的萝卜,配上麻油、酱油、醋就是了。可是刘枋写得另有一番情致,说得通俗一点,她写得很有“学问”。所以既有欣赏文章价值,更有美味的传神,大有令人馋涎欲滴之概。

梁实秋。梁先生晚年在“雅舍谈吃”后,有多少谈吃的书籍开始模仿他写作的风格和逻辑。可是很少有超越者。这最难超越的,便是文中的“豁达洒脱,中西逢源,旁征博引,和真正的闲情逸致”(《雅舍谈吃》前言评鉴)。《雅舍谈吃》说食物,讲渊源,用典流畅自然,讲了很多与吃有关的故事,把读者带入当时的情境,也领略了其中的滋味。

中篇***《美食家》,使陆文夫“会吃”的名声远播文坛内外。自那以后,陆文夫每到一家饭店用餐,厨师闻知陆文夫来吃饭,便有些惶惶然,大有美食家面前班门弄斧之感,倘若做坏了一道菜,会坏了自己的名声。

饮食叙事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陆文夫对各地富有特色的民间小吃,很有兴趣,走到哪吃到哪,总有品不足、尝不够的感觉。他是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尝百口鲜”。“对于陆文夫,茶,必不可少,朋友们都知道他爱茶之切,每有好茶,总要给他留着,“因为只有陆文夫才不致委屈了好茶”。他喝茶不是单纯为了消渴,滋味深长的闲饮,可以助谈,且带有几分雅意。他以和、清、静寂为茶之三味,如芝兰蕙萱、松菊竹梅可喻人品,可言心志,令人神融心醉。陆文夫爱酒在作家中是出了名的,他酒龄长、酒量大,故有人送他个“酒仙”的雅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可以列入酒仙的行列”。

他的作品大都描写江南市民的生活,幽默、诙谐,使人在笑中感到一种苦涩和深沉,令人深思。***《献生》、《小贩世家》、《围墙》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井》获《中篇***选刊》优秀中篇***奖。

中国作家写“吃”最厉害

饮食叙事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的食文化是全民性质的,这从我国的美食文学中就能看出。大作家们平时忙于解构人性批判历史,可写起吃来却也毫不含糊,其中最厉害的当属汪曾祺老爷子,看他的文章有时其他情节早已忘个大概,偏偏写“吃”的都记住了。

《荷兰奶牛肉》

“这天,还蒸了白面馒头。半斤一个,像个小枕头似的人俩。所里还一人卖给半斤酒。这酒是甜菜疙瘩、高粱糠还有菜帮子一块蒸的,味道不咋的,但是度数不低,很有劲。工人们把牛肉、馒头都拿回宿舍里去吃。他们习惯盘腿坐在炕上吃饭。霎时间,几间宿舍里酒香、肉香、葱香,搅作一团。炉子烧得旺旺的。气筑好极了。他们既不猜拳,也不说笑,只是埋着头,努力地吃着。”

《端午的鸭蛋》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荷兰奶牛肉》

“副所长姓黄,精于烹饪。他每隔二十分钟就要到小食堂去转一次,指导大师傅烧水、下肉、撇沫子,下葱姜大料,尝咸淡味儿、压火、收汤。他还吩咐到温室起出五斤蒜黄,到蘑菇房摘五斤鲜蘑菇,分别炒了骨堆堆两大盘。等到技师、技术员、行政干部都就座后,他当场表演,炒了一个生炒牛百叶,脆嫩无比。”

许多作家都是吃货,喜欢吃,也喜欢把吃的经验付诸文字。

现代作家里,写吃写得最好的应该是梁实秋。

这里要讲的是宋代的一位文人吃货,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修水人,宋英宗年间进士,做过知县、校书郎、著作佐郎等,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歌书法都与苏轼齐名。

黄庭坚是个吃货,很喜欢吃滋味浓重的糟姜,曾经写信感谢朋友赠送糟姜,认为“是苏州真本,又饱糟而味足,大为嘉茹。”

糟姜之外,他还喜欢糟肉,并且亲自动手制作。在酒糟之中加水加盐,调成粥状,把熏烤过的猪肉放到其中,保存在阴凉地方。糟肉味道独特,颜色[_a***_],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慢慢享用。

可惜黄庭坚在制造过程中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酒糟里没有放盐。最后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肉已经完全臭掉。

黄庭坚的酒瘾比较大,醉酒之后非常喜欢吃一种凉菜,他为其命名为“醒酒冰”,实际就是肉冻或者鱼冻,宋代人又称为“水晶鲙”。

黄庭坚写过一首《饮韩三家,醉后始知夜雨》:“醉卧人家久未曾,偶然樽俎对青灯。兵厨欲罄浮蛆瓮,馈妇初供醒酒冰。”

黄庭坚醉倒在别人家里,主妇为了让他醒酒,端上来一盘肉冻。在诗后的小注中,黄庭坚认为自己是“醒酒冰”的发明者,说:“予常醉,后字‘水晶鲙’为‘醒酒冰’。酒徒皆以为知言。”

中华饮食文化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中华饮食文化史上重要代表人物:1,伊尹,商朝宰物,厨师之祖,名言:治国如烹小鲜。2,孔子,孔老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学家,在吃上也很有研究,名言:割不正不食,味不正不食,在孔老夫子的严苛要求下,孔府菜成为鲁菜重要一脉。但老夫子还有一句君子远庖厨我一直不理解。3,吕不韦,吕不韦写了一′部《吕氏春秋》,第十四篇叫《本味篇》是烹饪的重要理论。4,专诸,专诸善做魚,以魚肠剑刺杀吴王,将厨者与大义联系起来。5,韦巨源,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在烹饪史上占有重要一席。6,比丘尼梵正,制辋川八样,成就冷拼雏形。7,苏轼,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猪肉颂》里老苏竟然将做东坡肉(红烧肉)的心得体会写成了诗,太有才了。8,康熙,开了千叟宴,并赋《千叟宴诗》。9,袁枚,袁枚写了个《随袁食单》。10,慈禧,这女人治国无方,吃饭上却有一套,《满汉全席》自不必说,就算逃难到陕西品尝了陕西的许多名小吃,给陕西小吃做了活广告。

1、燧人氏

是中国传说时代发明人工取火的伟大人物,列“ 三皇”之首。远古时期人类没有火,茹毛饮血,都是生食。自然界的自燃火现象给予人们启发,看到火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意识到人工取火的意义,“燧人”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代表的更多是当时人们的智慧结晶。 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痛疾,遂之天意,故为遂人”。有了火之后,才有了熟食、焙烧、冶炼这些,严格意义上的饮食文化就是从经常性用火开始的。

2、灶君

又称灶王爷,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的神,过年祭祖的时候还得给它上柱香拜拜。这个“爷”原来是位女性身份,起源于上古时期母系社会中对掌管炊事,有威望的妇女崇拜,先秦文献中称为“先炊之人”、 “老妇之祭”。东周时期,形象年轻化,汉代以后性别才逐渐转向男性。 人们祭拜灶王爷原先是祈求物质保障,有饭吃,后来神化了,变成天帝监管人间善恶,保护百姓的功能

3、神农氏

这又是一个贡献颇多的传说人物,想传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首领,也有说太阳神的,精通种植业和农耕技术,先秦文字中有相关记载。最熟知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这就是最早的关于“医食合一”的思想。神农氏传说是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从***集向种植初步发展,所以代表着中华祖先从***集、渔猎转向农耕和畜牧时期的过渡。

4、仪狄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上无数人共同推动的结果。下面罗列几个笔者认为对中华饮食影响较为深刻的人物。

首先是周公。众所周知,周公制定了周礼,其中《周礼》中就包括对饮食方面的严格等级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根据地位等级,所用的炊具、食材都各有高低,“天子食太牢,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周公在饮食方面制定的礼仪,对后世影响深远。一方面,使人们养成了文明典雅的就餐礼仪;另一方面,饮食礼仪中的等级森严,造成了中国社会的饮食长期出现结构性分层。简单来说,就是统治阶层所享受的饮食条件与下层人民天差地别。

其次是计然。计然大约是春秋时期人,他和陶朱公范蠡一样,也是当时的一个大商人,史书中记载他“处于吴越之间,以鱼三邦之利”。他也曾和范蠡一起帮助过越王勾践灭吴,他在与越王勾践的交谈过程中,提出过一个重要思想:“饮之以酒,以观其态”。也就是说,通过饮酒行为,观察饮酒仪态,从而可以知道饮酒者的风度甚至是品行。今人所说的“酒品即人品”大概就是从这里发源的。

第三个重要人物是孔子。孔子对于饮食的论述,大多是和祭祀有关的,他主张对待饮食要严肃、恭敬、节制,对后世的就餐规范有很大影响。同时,孔子曾经这样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一轻视饮食享受、追求精神愉悦的理念也被历代儒生、隐士所推崇。

暂列以上三位人物,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