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剧本

  1. 学写散文,仿谁的较好,为什么?

学写散文,仿谁的较好,为什么

比较喜欢朱自清的散文。他的散文文风诚挚朴实,代表作《背影》。还具有工笔画的美感特征描写细致逼真,如《荷塘月色》。他的语言清丽优美流畅,韵律感和节奏感很强,如《春》。这三篇散文对我影响很大,至今都还记得。尤其是《春》被很多段子手改成各种版本,让人忍俊不禁。😂😂😂😂😂

文学创作从仿写做起,想法很好,鲁迅一开始也是在模仿。但模仿之路不能长走,要及时总结提升,形成自已的特色,走出自已的路子。

创作初期,你要模仿当然是模仿你喜欢的作家作品。鲁迅的文风及语言一般人模仿不了。

文学理论剧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写自已的真情实感,而且大多又有明晰的线索,生动的故事,清新的语言,适合背诵后仿写。

杨朔的散文,线索清晰,故事性强,语言平实而富含深意。关键是他的散文有模式,非常适合模写。比如《荔枝蜜》先写不喜欢蜜蜂再写参观蜂场吃蜂蜜,然后喜欢蜜蜂,进而歌颂像蜜蜂一样勤劳的农民,最后自已梦中变成蜜蜂。再如《香山红叶》:到香山看红叶,去得早没看到红叶,大家失望,而我却看到一片最红的红叶一一老向导。再如《茶花赋》:十分喜爱茶花,回国顺便看茶花,来得晚,没有了茶花,大家失望,而我看到了最美的茶花一一一群仰脸看茶花的学生。他还有很多散文,可以找出来读一读,大多***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景、物、人巧妙地融为一体。

仿写是没有灵魂的写作,所以,仿写不可多,更不可一直仿写下去,仿写几篇后要尽快总结提炼,走出适合自已的创作之路。其实,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口”的过程,文章精华所在就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作者不同于旁人视角世界观察感悟,这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非常典型。多读多背多写多练是写作的一***宝。

文学理论剧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你想学写散文,农夫首推你不妨先读一下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作品,农夫保证你一定会得到某些启发,然后再按照贾先生的路子走下去,是不会无所收获的。

众所周知,贾平凹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但实际上他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例如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等。而且其散文作品获得的好评並不亚于小说

贾平凹先生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文学理论剧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这一点从他的作品"商州三录,及哭三毛,再哭三毛,祭父,我不是一个儿子,写给母亲"……等许多篇幅中得到体现。例如他的故乡商州本来是一个偏僻,贫困的山区,但贾平凹是非常热爱他的家乡的,在他的眼里,故乡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的。通过作家饱满真情的描述,使读者也不由也产生出同样的感觉

二,以小见大,题材广泛,实话实说,不无的放矢。

贾平凹的很多散文,如“丑石”,"笑口常开",“月迹"等,如果让我们常人是觉得无话可说,写不出一篇文章来的,但在贾平凹的眼中,它们都是有"灵性"的,通过想象,推理,而生发出许多富有哲理的情节,再通过朴素而有趣的语言叙述出来,形成一篇很多文字的文章,令读者不得不佩服作家观察事物的细微,犀利,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以上,只是农夫阅读贾平凹先生散文的点滴体会,仅供题主参考。

朱自清、鲁迅,余秋雨等文学大家,这些都有很多经典的文章。经典都是经过被众多精挑细选出来的。在仿写上可以从结构主题方面去仿,甚至从文字的使用方法去仿。但是有的自己的文章一定要有自我的表达和见解,这个是最重要的。

感谢邀请。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就是余秋雨。我是从高中开始看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这两本书是我在高中的时候读的,《千年一叹》、《中国文脉》是我在大学读的。可以这样讲,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着着实实影响了我的写作笔法。

就我读他的文章,有这么几点想跟大家分享。

我记得在一个访谈里他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大概意思是,他的散文中存在着一种“两难”的境地,把问题留给读者,通过自己的分析,逐步引导读者深入,最后发现散文在说的问题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以《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道士塔》为例。这篇文章讲的是关于敦煌莫高窟中的文物保护的问题。由于文章篇幅太长,这里只做概述。

敦煌莫高窟最初被发现时洞窟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泥彩,还有经卷。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割地赔款,民不聊生。***根本没有能力去发掘保护这些文物,于是派了一个道士农民王圆箓看守将来能够轰动世界的财富,可惜当时的清***没有意识到;就在此时,欧美的专家学者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了大量的经卷和壁画,成车成车地往回运。我们现在研究敦煌文化还要去问西方人购买交卷底片,那可是我们中国的参考文化啊!

可是,仔细思考,这便是两难 : 当时的[_a***_]内忧外患,有没有能力去保护这些人类文明?如果没有,那么交给西方人保存下来是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我也好恨。。。

那个曾经像我敦煌文明的王圆箓王道士

我们如果处于当下,未必会有更好的办法。

做到这点很难,因为历史是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所以我加了引号。那么这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作者博览群书,对于当时的历史***多方查证史料,还原历史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主管的看法,把自己置身当时历史环境下,直抒胸臆。这一点给我的影响最大,因为不光是历史,生活中做到感同身受都很难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