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解析400字

  1. 撇开情怀,单从文学性和艺术性去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2. 如何解读卞之琳《断章》?

撇开情怀,单从文学性艺术性去分析路遥平凡世界》,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久立不衰,一直牢固占据各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的榜首位置,成为青年励志的榜样和楷模,就是胜在了情怀──文章的情怀,作者的情怀。

如果真的抛开了这些主要特质去单纯的考察他的文字结构文学意蕴,那就等于直接宣判了路遥这部作品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创作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的长篇小说,其创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八十年代中期完稿,全书共三部,合计一百零四万字,可谓是鸿篇巨制。

文学作品解析4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部作品于一九九一年三月获得中国文学的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在这部***的创作过程中,路遥依旧坚持和沿循了他自己最为喜好和擅长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篇不以文字的奇瑰壮丽取胜,也不靠文学的艺术性问鼎,而是一如既往的平凡而朴实,让真诚和温情流淌在他的字里行间,其间也播满了作者的深情与热血。给人一种向上的、崛起的力量,难怪自问世以来一直畅行不衰,尤其受到来自底层奋斗者的由衷挚爱。

但是,这部书确实是得奖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就其文字内核来说,文本表达可以直击人性的灵魂,但于文字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来讲,却平淡无奇,甚至就像一碗白开水,可以一眼看到底。难怪当时的评委们各持己见,一直争持不下,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文本文学艺术性方面的匮乏和直白。

文学作品解析4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把路遥的作品和当时获奖的其他作品类比,不难看出,路遥的笔触确实显得浅拙而稚嫩,文意平布直露,文字家常白话,和那些曲意回环、妙趣生色的文学曲笔比起来,就像一个阳光少年和一个学养深厚的才子相提并论,相比之下相形见绌。

我们不能就此否定路遥的文本意义,也就是题主努力要抛开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这个关键的情愫支撑,那这部书也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文学价值文化意义。

所幸的是,路遥正是通过自己比较稚嫩的笔触为我们露布铺展了浓厚的情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土作家内心丰富而激越的热血世界,还有对于人生的拷问和情怀担当。

文学作品解析4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顺带说一句,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抛开了它的人文情怀单纯的去谋求它的文学艺术价值,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无知,甚至***,更像是在利用情怀耍流氓。

图片来自网络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先生真实情感、真实的生活体验,客观的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平凡生活。这部作品之所以赢得很高的荣誉,并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因为他弘扬了拼搏的精神,赞美了那些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年轻人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向上精神。因此也被赞誉为影响一代青年人的优秀之作。作品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虽然与当时文坛流行的创作手法不相随和,但也丝毫不影响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大众的才是优秀的,正因为他的创作来源于最普通的人民大众之间,才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所认可。

名著都体现于文学及艺术,但平凡的世界没有,贵族的生活,凡人无法想象,但凡人的呐喊,也是发自内心。平凡的世界贵在有凡人的呐喊,你可以无视,但声音不会消失,它会比文字本身还可贵,必将长存于世

该书首先存在创作技法问题,我在问答里面多次提到,《平凡的世界》创作于现实主义末路之时,文坛创作研讨会也一再否定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而后文学浪潮脉络相对清晰又驳杂难辨,大致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等意识层面的递进,至改革文学之后,中国文坛已不满足于用现实主义手法去揭示问题,毕竟作家这个群体本身就应该是”站在时代潮头眺望未来的使命者“,路遥绝不乏使命感,因此也肩负同样的憧憬,而从《平凡的世界》创作来看,现实主义作家的局限性显而易见,路遥展示的是***后期至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历史画卷,只是作品更像是忆苦思甜的陈年旧事,却无法揭示历史的未来走向,虽然作者一再抒发伟大的土地,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变革,但是感叹之后再无其他;其次是语言风格,毋庸讳言,***的依托是讲故事,九十年代之前,因***十年,文化的断层致使文学创作和阅读的断崖式空白,而后活跃于文坛的作家群体性接收的文学样式多是也必然是翻译文学,因此中国文坛一时间难以形成独具汉语美感的作品,大部分作家在讲故事的同时文笔展现的多是“翻译体”,陕西作家群又面临一个共性存在,即或多或少地受到柳青的影响,因此路遥也不例外,所以《平凡的世界》行文中时时都有”人生道路紧要的就在那几步“式的感叹式手法,如果不为尊者讳,《平凡的世界》文笔更像是作文,只不过铺陈了一个宏达叙事;好的***应该在三个方面有所依归,故事情节,语言风格,[_a***_]内涵,《平凡的世界》故事情节不用赘述,语言风格刚刚也进行了分析,至于哲学内涵,除了行文中不时发出的时代感叹,还有少平恍惚中和外星人的对话而外还有什么?

别的不多说,《平凡的世界》是真的用心去写的书。为了写好煤矿下的生活,路遥先生与煤矿下的工人同吃同住,试问有几个作家能做到。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作品,接地气。


如何解读卞之琳《断章》?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首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短诗,在说情述意的同时又存在着哲学的思辩意味,细细品读别有一番滋味。

断章”只因“取义”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说,这首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只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但以“断章”为题,还有更深含的意思在里面,那就是爱恋一个人的内心情感,那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有一种爱恋叫梦中的呢喃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他”却在楼上远远的望“你” ,“你”是 “他”最美的风景,“他”的眼里只有 “你”。

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难以表达;有一种爱,明知是煎熬,却又躲不掉;有一种爱,明知无前路,心早已收不回;有一种爱,明知要等待,却傻傻独自寂寞。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可曾体会到“他”托明月捎来的那份思念。当你依栏望月时,可曾想到“他”也独上江楼,同来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只可惜,明月不解人情,月偏已西,人亦憔悴。“他”只能把“你”装进梦里,枕着“你”的名字入眠。

相对相依的存在成就了最美的世界

卞之琳的《断章》短短四句,却是新诗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写的是我们常常经历的场景,但诗人也许是诗中的“你”也许是“看风景的人”,或者说诗人希望读者代入的,会是两者。

我们外出游玩或是散步,走过桥的时候常常会停下脚步,前后左右看看风景,低头看看流水,抬头看看天,这好比是人生的某个歇脚的时间,接下来我们迎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