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一颗童心。
没有一颗纯净的童心,写不了儿童诗和儿童***。但童心不是幼稚,也不是随便弄个小动物说话就是儿童***的。童心应该是没有被社会污染的初心,是不管经历多少困难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是屡受打击却依然对生活怀有希望的信心。
2、放低你的视角。
千万不要用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孩子根本不要看。你必须要蹲下来,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所谓的机构或专家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实都是***角的作品。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根本不爱看书。因为你推荐的书都那么难看,孩子怎么可能喜欢看书?
3、有正确的三观。
儿童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定型。三观不正的书,要么根本没机会被孩子看到,要么就是害了孩子。
4、基本写作技能。
这个就不细说了。
我也小时候没上学时,我的大姐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儿童读本***,她给我边读边讲给我故事听,故事书的名字叫《小布头奇遇记》作者是谁?我就忘却了,故事的大致意思是,做衣裳剩的一块布头,经过大师巧手加工成一个布娃娃,他有灵性一生游历编成童话故事。一共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危险的旅行奇遇,我只能记得有几次它的危险情况,被水冲淹过,饥饿过,被老鼠叼进洞里过,其中,精彩章节就是被老鼠咬过🐭,有大老鼠🐭二老鼠🐭三老鼠🐭四老鼠🐭,他们当时为了吃到美味,分别各作诗一首,谁做的最好?谁先吃?我的回答并不完美,望老师和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我虚心认真接受,以便我提高学习水平,谢谢大家关注😊🙏🌹🌹🌹🌹🌹🌿🍃🌾🍁🌴🐪
我小时最喜欢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父与子生活之间的温情,父与子的幽默,……
现在的孩子白天黑夜忙于学习,没有时间和爸妈互动,聊天。爸妈疲于奔命,各种压力,早出晚归。
电子工具,网络无处不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像一种完成任务,与被完成任务;更像一种督促,与被督促;望子成龙,不仅孩子的童年不欢快,无形中滋长教育成为一种怪圈。学校本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延伸到各种辅导班,增加爸妈的经济负担。明知道不太合适,爸妈还是自动走进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
笔者的童年,也经历过贫困,到我们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才接触到书本,包括小人书。
印象深刻的,到现在一直对我有影响的,当属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了。
三毛是个穷苦孩子,本来和我们有些相似,但是,三毛虽然穷,但是他坚强,能够在黑暗的社会夹缝中生存,搽皮鞋、学剃头、抢剩饭、偷东西(有钱人的)……给我们展现一幅幅画面,即可怜,又滑稽……
《三毛流浪记》还深刻讽刺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给我们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上海,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不堪!
书中,还极其多的展示了三毛的善良,无形中,给我们这些看书的小孩上了生动的做人课。
当然,最吸引我们的是三毛的机智勇敢,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
张乐平先生的画功了得,把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即写实,又夸张,是我最佩服的漫画家,没有之一。
后来,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都拍成了电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一定找来看看,保证你们喜欢。
谢谢邀请,1***8年左右没有幼儿文学作品,只有少量少儿读物,但质量好、很用心,用现在时髦的词开形容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没有平底锅互欧的场景。
《雪孩子》讲述雪孩子奋不顾身从失火的木屋里救出小白免的故事,自己消失成水汽,主题是牺牲。
《小蚂蚁找幸福》说一只小蚂蚁离开组织寻找个人幸福的故事,主题是集体主义和劳动最光荣。
《小灵通漫游未来》,欢乐祥和的科幻童话,畅想二十一世纪,学习在政治课上经常用作共产主义社会实况想像。
当时文学读物非常稀缺,一切可读的东西都反复读过,必然印象深刻。有时无意间听到长辈讲的鬼怪故事,也吓得多少个晚上胆颤心惊。
@祥禅 图文【再见童年,但只在梦里再见】
童年的我,是在艰苦的岁月中度过的,那个年代除了一部小半导体收音机以外,家里面就没有“值钱”的东西。我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当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看到了一本小书《草房子》,心里面乐的就像过年似的。
我还记得《草房子》里的故事情节,最喜欢里面的主人公桑桑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有他家乡的亲人和街坊邻居们。那些流金岁月般的回忆,那些一点一滴的往事,直至今天都无法忘怀。《草房子》里面的故事情像,就好像真实存在一样,感觉就是那么的美好与天真。
童年的故事虽然结束了,我也已步入了中老年阶段,但童年的景象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翻腾着,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时光,生活虽是艰苦些,但精神的满足是金子般的,童年学到的知识为我的人生种下了丰硕的果子。
再见童年,但只在梦里再见!
谢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7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