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故知文学考研文学理论,文学理论考研***

  1. 刘邦一生只写过两首诗,一首豪放一首悲凉,反差为何如此巨大?

刘邦一生只写过两首诗,一首豪放一首悲凉,反差为何如此巨大?

谢谢邀请! 《大风歌》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后来带兵亲征,打败了英布。路过家乡沛县(进徐州沛县)时,回到家乡,把家长故知都叫到一起,大摆宴席,连续喝酒十日,刘邦酒至憨处,击筑而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充分表现了刘邦统一天下后,心中的豪迈之气! 刘邦还有一首诗是《鴻浩歌》,鸿皓高飞,一举千里。羽翩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交。尚安所施。 刘邦写这首诗时 ,心情复杂。一方面想废太子刘盈,立自己喜欢的(戚夫人所生)刘如意 ,可是手下的大臣们都劝他不要废太子,刘邦也感到吕后有了一定的势力。可是戚夫人得哭泣,让他也担忧她们的以后!在张良的主意下,吕后让刘盈主动接触商山四皓。刘邦慢慢的打消了废太子的主意。但是担忧重重!凄凉涌在心头。可见皇帝也有烦恼啊!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毛主席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他一生也只作了2首诗,《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虽只有短短三句,但却豪气万丈,流传至今。

故知文学考研文学理论,文学理论考研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邦没什么学问,却做出了流传至今的诗作,大家知道,早年的刘邦不喜劳作,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是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当时现实是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不能不说刘邦确有过人之处。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所以,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天下之后返回家乡沛县,试想当年的小亭长成了皇帝,加上邻里亲朋的到场祝贺,衣锦还乡的风发之气促使了学问不高的刘邦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这时候的刘邦是春风得意的。

他的另一首诗《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和上一首的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相比,这一首更多的是无奈,即便做了皇帝,也不是能随心所欲,何况在世的日子也不多了,他虽清楚母以子贵,心里虽然喜欢刘如意,也想给戚夫人一份安心,然而他却拿现实无可奈何,所以面对戚夫人十分悲伤,泣不成声。刘邦只能宽慰她说:“为我兹舞,吾为若楚歌。”《鸿鹊歌》,就是这样一首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歌。

最后,刘如意死了,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不能不令世人唏嘘!

故知文学考研文学理论,文学理论考研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不能否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他在汉初制订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用他的话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粮,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传世诗不多,而《大风歌》中的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成就刘邦的万丈豪情,千古绝唱!

故知文学考研文学理论,文学理论考研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就帝王大业,往往面临生死之交,成王败寇,几乎可以说,不允许失败,否则将死无葬身之地……刘邦能击败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靠的是什么呢?

他不象项羽那样呈能,他只希望“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成就正是知人善任,得张良而得天下.....

比较之下,项羽火烧阿房宫,就注定他没有帝王的潜质,胸中容不下天下,不能把控大格局,可见他怀里燃烧的是个人的偏见和仇恨的火焰、暴戾的性情,远不及刘邦之能“威加海内......”。

而刘邦一世英雄,到了晚年时,却把他难住了.......他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自己与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但竟遭到巨大的阻力,众臣劝谏……吕后、周旋力阻,连大谋臣张良、周昌也苦谏,而叔孙通更是以死相谏……自己拥有无上王权,却依然感到无可奈何,失落和绝望......

霸气……安他身上不合适吧……一无赖混混而已………他只会说,这个我不懂,但我觉得你说的非常对,我相信你能把它搞好………霸王就是太自负,因为太强,所以骄傲,他不屑的事情,刘邦却信手拈来………大风起兮云飞扬,没觉得怎样,与力拔山兮气盖世根本不是一个格局……

诗为心声。刘邦这两首诗可谓标准地因时间不同背景不同,心情不同而发出的内心感慨。写第一首时正是刘邦夺得天下,志得意满之时,其豪情壮志满怀,可谓豪气冲天。故此诗充满千古英雄舍我其谁的豪气。第二首则完全不同了,虽然刘邦己当了皇上,贵为天子,但自己已经年老了,身体也有病了。本来年老多病其意志,豪气就大大减弱了,非年轻气盛之当年了,更何况身为皇帝,更要考虑天下之安危了,他不能由着个人的性子和脾气来,他要考虑***的稳定和长久。当面对太子废立这种事关将来***安危大事时,他不得不放弃自已的偏爱而屈从于国家大计。第二首诗其名之所以叫《鸿鹄歌》,充分说明了他纵有鸿鹄之志面对現实也只能“无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