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天人对立文学作品赏析

  1. 如何理解《易经》?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你有怎样的深度解释?

如何理解易经》?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你有怎样的深度解释?

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先把知行合一中的知和行搞明白。

知,可以理解为法规,戒律,道德,学识,良知。

行,可以理解为思想,言语,行动,动机。

天人对立文学作品赏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可以这么理解知行合一了。从大环境来说,你的思想,言语,行动,动机都要符合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单位戒律。这一点适合王土之上的公民!

从道德范畴来说,你的思想,言语,行动,动机要符合天道,地道,人道。

符合天道,首先要顺应天道。老百姓只要春耕秋收,开源节流,拥护当朝,不惹是生非就是顺应天道!皇权代表天道的一部分!

天人对立文学作品赏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符合地道,就是要在合适的地方建立城郭,休养生息,敛财富国。

符合人道,就是要守护人伦纲常,不突破最低的良知这一底线。

从小的方面来说,要符合你的学识修养,符合你的身份地位。不该想的不想,不符合身份的话不讲,学识指导不了的事不做。

天人对立文学作品赏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知行合一在当时除了为统治阶级的堡垒又增加了一道保护伞之外,还给世人立下了新的思想道德规范。

谁讲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他合一了吗?与地合葬才真是。什么合一不合一,想与天套近呼,没那事,天不老人死,怎么合,与地合一就对啦,地生之地埋之,吃土还土。历来都是骗人话,骗子骗人争天下。我不听谁说什么,只看谁做到了什么,事实在是真说。不好上当受骗。人只是寄生而已。刍狗也。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是讲未来变化的,告诉我们如何去把握未来。一阴一阳谓之道,未来是变化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不变的就是道。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世界

  1. 天人合一。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可修成圣人太难,人若都要成为圣人才能做事才能行,显然不符合人民大众。存天理去人欲,过了。水满则溢!


  2. 王阳明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修正的办法“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他要求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3. 实际上知行合一圣贤们是没有这一提法的。儒家讲知先行后,先格物再致知,修身后再齐家治国一平天下,是偏重知的。老子呢讲道,认为人应该效法天之道,当自强不息。当效法地之德,厚德以载物。就是告诉你学习水之德就好了,怎么做呢?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几于道(善处下而成王)。告诉我们少去学习那些人道,按天道处世为人就好。如易经坤卦爻辞第二爻:直方大(大地的本性),不习无不利。

知行合一诠释:三思而行心囗相印。天人合一诠释:比喻晴朗朗的天我们晒太阳,阴雨天该打伞!哂太阳增钙提阳气。打伞下雨避阴气!阴阳平衡好精神!跟自然之子走有利我们的身心!日升而起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发扬下去天人合一身体健康!

《易经》“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为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阴一阳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也是人生之规律,也就是天理与人道。“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易经》中的这些所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致的,也就是宇宙万物所遵循阴阳无穷变化的作用法则,称作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则是指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不但要认识,(知)并且要努力去实践(行)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够称得上“善”。“知行合一”也是阴阳文化中的内容

《易经》中的这一阴一阳,蕴藏着天地万物变化之***,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这些都是《易经》文化的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