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批评豆瓣,文学理论与批评杂志

  1. 凭借知识创业而爆红的罗振宇,为什么新书会被豆瓣用户差评到2.6分?

凭借知识创业而爆红的罗振宇,为什么新书会被豆瓣用户差评到2.6分?

豆瓣上的专业学者较多,对罗振宇的真实知识水平,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从罗振宇的脱口秀来看,真正有完整知识体系的人会发现,罗的知识点非常零散,顶多就是一个“读者文摘”的口述版。按照真正的学术训练出身的知识生产,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知识图谱的逻辑。

虽然罗振宇的节目强调"逻辑思维”,但是听了之后,发现是没有什么逻辑可言。真正的带有逻辑的原创知识生产,是会把对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把知识点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文学理论批评豆瓣,文学理论与批评杂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读者文摘,起码还要指明出处,尊重观点原创者的知识产权。但是罗的讲座,基本上不提自己的观点来自何处,这样就让人对他的原创性存疑。如果只是文摘,却包装成他自己的原创,那就有抄袭之嫌了。

这种知识创业,其实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而是一套文摘内容产业链,由内容团队来汇编文案,由一个包装出来的知识大V来发布出来,看起来是大V的原创内容,其实只是一种集体摘抄

在当下快速发展时代,知识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用来获得社会名望、社会***和混社会圈层的一个重要的敲门砖。但是大众对于知识点的渴求,远远对于把知识点讲明白的渴求。也就是说,只需要知识点来撑门面,可以成为在人前高人一等的炫耀的资本。

文学理论批评豆瓣,文学理论与批评杂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微信公众号“拾遗” 作者:拾遗,就指出,“罗胖子更多意义上满足了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

对于有强烈知识需求、却不求甚解的人,罗振宇提供的这种快餐式 知识拼盘,不需要花功夫深度学习,即买即用的知识便利店,但是却强烈了伤害了那些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去研发知识体系的学者和原创作者。

豆瓣是一个高知人群为主的知识社群,很多当年留学、读博的豆瓣网友依然在豆瓣上停留,所以罗振宇这类贩卖拼凑知识点的“知识贩子”遇到真正的知识生产者,自然是会被打回原形的。

文学理论批评豆瓣,文学理论与批评杂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觉得2.6分都是给多了,很多分数好像是网络水军撑起来的。豆瓣上已经开始在声讨拿钱捧场刷分的水军了。

柴静评价罗永浩说很多人喜爱老罗是觉得他彪悍,叛逆,幽默,独立,诡异,但他对这个世界有我所知的罕见的善意和温柔。

俞敏洪评价罗永浩仍然是一个非常优秀老师,他是一个在新东方为数不多的有一点思想意识的人。

连岳认为老罗是一个天真的人。他的成功让人羡慕,许多人可能觉得他运气好,却不知道正是他不世故,所以没有被世故毒害,当他猜想某物滋味不错时,他有勇气去尝一尝,而不是尊重他人的饮食习惯。

我喜欢罗永浩,自从我第一时间下载了他的新战场《得到》的app,我便把它推荐给许多人。有人说罗永浩知识水平有限之类,我觉得没有人,可以在任何领域,都可以知识水平无限。老罗也不曾说过他多么的有知识。但他和他做的事情,大都与读书有关。呼吁人们利用有限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读书,善莫大焉!我们不应当把罗永浩当做一个学者,一个专家来要求。我觉得更大的意义上。老罗是一个企业家,一个有良知的为数不多的企业家。豆瓣网红和豆瓣普通用户的好评以不能简单评价老罗。老罗所推荐的书,不都是他写的,就算是他自己写的,也无法要求每个人都会喜欢。你不能因为不喜欢他推荐的一本书,来否定他推荐书的本意。

若满分是十分,我给老罗打八分!原因即上述内容。

不能说罗振宇的商业模式毫无用处,不过那些幻想每天花十分钟时间就能获得新知,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的人来说,肯定要失望了。

原因很简单也很残酷:习惯于深度思考,知识底层架构好的人,也不会去拜罗振宇。而亦步亦趋跟着罗振宇们去“学习”的人,也普遍缺乏深度思考能力。在豆瓣上,深度思考者,或者说愿意深度思考者的比例,要远高于一般社交媒体。罗振宇遭遇普遍差评,应该是意料中事。至于“最开始,还是有部分豆瓣网红给出了4-5星的好评。”大家呵呵一声,就可以了。

“知识付费”是否靠谱,要看何为“知识”。就我的经验,最好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学习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高效学习并运用。我们周围各领域的“聪明人”和“天才”,就是这种人。学习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基本功,就像梅西观摩C罗的比赛录像,大多能在下一场比赛里做出类似的技术动作。一般人把梅西和C罗的比赛录像看十万遍,还是个球盲。

但是,打造知识基础,窥得门径,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也有知识和技术门槛比较低的行业,但都不太值钱,也就不是“知识付费”的目标客户。更多不希望在知识爆炸大时代掉队的人,都妄想通过扫描几个二维码,跟着挂着各种头衔的所谓“顶尖大脑”学几招,就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顺风顺水地攀登到人生巅峰。

可是,谈何容易呢?这些走捷径和开后门的思维泛滥,就演变为一种知识恐慌:大家都知道知识有价值,但学起来太麻烦。于是,“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只要用好用足人们的恐慌感,就可以圈粉变现。

本质上,这跟在电视台和电台上推销保健品的“神医”们什么区别。而且,“知识”听起来比“保健”和“养生”有***很多。罗振宇也绝对比枸杞和保温杯,更能温暖中老年群体那颗不甘落伍的雄心。所以,“知识付费”和罗振宇又转化为饭局里的热门标签,似乎可以彰显学习者的身份。

可是,我见到的罗振宇粉丝们,都在更多谈论罗振宇从媒体人转为商人的成功。他们的逻辑很简单:罗振宇转型很成功,赚了很多钱,很有名气,所以他的项目肯定不错。有如此思维水平的人,能学来什么真正的知识,实在堪忧。

不过,我还是相信,尽管罗振宇的新书在豆瓣上被差评,但仍旧会成为畅销书。

如果是我,也会给这样的低分。但我承认并没有看过他的新书,只是凭零星看过的一些视频片段,觉得他所“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能算真正的知识。虽然他很有口才,也很聪明,但我确实接受不了他把自己的产品叫做“知识”。这有三个原因。

首先第一点,罗振宇的方式是先从各种渠道收集多种新鲜知识,然后经过一个筛选、重组和包装的功夫,就变成了他的知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罗的本意,但传播效果肯定是如此。很多人口口相传,从这里听到了新的知识,学习到了新的思维方式等等。商业上这不难理解,必须形成“罗振宇有知识”的公众认知,否则他的品牌立不起来。于是,这里的问题是,大部分知识不是他的,但是他容忍甚至纵容别人认为这是他的。如果与TED来比较,就知道分别在哪里。在TED平台上,每一个演讲者都在讲”自己的东西“,可以是自己的一项科研成果,自己的一段旅游感悟,或者自己发动的一场运动。但是在罗振宇这里,从他口里讲出来的东西太多了,于是分别不出,哪些是他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罗振宇鼓励大家终身学习,道理当然没有错。但是在实操中,如何避免变成一手贩卖焦虑,一手兜售人生答案的成功学生意呢?记得鲁迅说过,不要相信那些人生导师。他们要是知道人生的道路应该怎么走,还不早就走得远远的了,何至于还留在这里做什么鸟导师。鲁迅的话总是比较刻薄的,我也无意认为谁是鸟导师。但以前的教育就是讲了很多鲁迅的东西,记忆至今,难免多些疑虑而已。所谓”你就是你读的东西“(you are what you read),大概谁也难免。

最后第三个原因是,真正的知识生产者都是付出了很大劳动的。花多一点时间去读书思考,首先是对他们的尊重。前不久我在手机上买了本电子书《错误的行为》,作者是新科经济学诺奖得主塞勒。电子书页码900多页,我打算每天读一些,但也承认,每天都坚持读并不容易。我听过好些朋友说,实在没有时间读书,一看书就头疼;听一听像罗辑思维这类节目,确实感到头脑快速更新。我觉得***条件不同,各自找你喜欢的办法吧,大家都愿意学习,总归是不错的。但是我特别相信,要首先尊重真正做科研并且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的人,要有制度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因为他们才是内容生产的源头活水。

豆瓣不时会出现集体***某本书或者某部电影的情况,在我的印象中,最近一起被集体***的***是某知乎大V出了一本书,接着被发现刷分,然后被爆出是宣传团队雇佣了几百人一起给好评。

这件事情被爆出来之后,豆瓣用户对于这种***刷分且不承认的行为十分生气,于是几天内这本书就从9分多被刷到了2分多。

除了书,还有张艺谋的《长城》,当时《长城》的分还在5分多一点,但是没想到人民日报批评豆瓣,然后豆瓣用户对于这种烂片被钦定为好片的行为也十分厌恶,几天之内又有不少人改分,顺利地使得《长城》分数下滑,也影响了不少观众前去观看这部电影。

总之,在豆瓣上,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分数基本上都是可信的。

一旦不可信,豆瓣用户发现了之后会迅速做出调整。

这也是为什么豆瓣多次被骂***,但是仍是中国最值得信任的评分网站

很不幸,罗振宇这一次,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感觉可以浑水摸鱼。

反正,罗征宇在出了这本《终身学习》之后,他的团队就开始了对豆瓣一些粉丝数过万网红的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