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中日文学流派比较,中日文学流派比较分析

  1. 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现在还和中国花道有相似之处吗?
  2. 现在中国的传统武术和日本的传统武术相比,谁强谁弱?
  3.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有什么不同?哪个国家的茶历史更加深远一些呢?

日本花道起源中国现在还和中国花道有相似之处吗?

首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花之学问历史幽久。古之建筑生活用具林园楼阁皆有雕刻有培养花圃。古诗古书皆咏花有名。日本建国太晚,从古中国学一些皮毛就称花道,茶道,拳道。哪有中国花之学问深刻和内涵丰富啊!

如题,首先要指出,日本花道虽然流派众多,但所有流派其实都源自其中一个最古老的流派——池坊,池坊是日本花道的本源所在,因此如果比较中华花艺的区别我认为应该选择池坊作为代表来进行比较;其次是题目中的中国花道,具体来说不应该叫做中国花道而是“中华花艺”,这是台湾专门研究中国插花史的黄永川教授总结中国历代插花而创立的一个插花流派。所以要比较中日插花的相似与区别,具体下来就是比较池坊和中华花艺的相似与区别。(注:以下图片为本人池坊花道作品,未经允许不得使用)

一、相似点

中日文学流派比较,中日文学流派比较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的佛前供花,但之后其实已经完全不受中国的影响而独树一帜,所以中日插花的相似点只有在插花工具上是基本相同的,池坊和中华花艺用到固定花材的工具有剑山和卅两种工具,但由于卅的使用方法难度较高,所以现在最为普及的固定工具还是剑山。

二、区别

现在中国的传统武术和日本的传统武术相比,谁强谁弱?

曰本的武术是由中国的武术演变而来的。

中日文学流派比较,中日文学流派比较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师傅引进门,练功靠各人,应该看哪个人掌握的多,实战的好,跟中曰武术没关系

拳击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吗 !世界都在练,你说谁利害,所以你问谁利害,跟武术这个名词没有关系。

中国传统武术与日本传统武术本没有可比性,更谈不上谁强谁弱。武术的强弱跟习武之人及判定标准有关。

中日文学流派比较,中日文学流派比较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本武术讲求的是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是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能力

中国武术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他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德服人,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等。它是一门包含武术与武德的武学文化,是带领习武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宇宙规律的道的文化,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中国传统武术,是止戈为武,停止干戈,化干戈为知己,是以武为修行,它在自我保卫的基础上,锻炼的是我们的头脑,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

很简单。一样弱。

中国有五花八门的传统武术,日本也有古柔术和传统空手道。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中国和日本在这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说自己练的是战场***功夫……

中国武术和日本空手道在电影里打的热闹,现实中却并未发生过。那些所谓的“民国大师暴打日本武士与俄国大力士”的故事全是骗人的。

这样虽然没办法直接比对,但是可以间接对比一下:很巧,中国和日本在武术方面都对一种格斗技巧有深深的执念——泰拳。

中国自民国开始就曾经多次组织过传统武术与泰拳手的交流,结果很残酷——最好成绩是一位叫“李德”的拳师,和对手打成平局。再仔细打听,原来这位本来已有功夫,但是后来去泰国练的泰拳……那些在国内神乎其神的***、高手当时可还都健在,但是真打了以后无一不是落花流水,惨不忍睹。

别生气,日本人也没闲着。日本空手道也组织了一批好手,去泰国交流。结果比中国更惨——中国至少还有个平局……不过也不怪他们,毕竟日本和泰国距离太远,还隔着一片海,去那练泰拳的日本人确实没有……所以理所当然的,他们大败亏输,一败涂地。

还好,中国和日本的有识之士都自发的团结起来,立志要打败泰国人。于是中国有了散打,日本有了极真空手道。有意思的又来了,中日的共同点再次出现:散打和极真空手道都不被各自国家的传统武术界认可。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武术里只有散打勉强能在格斗界立足;极真空手道是空手道所有流派里体系最完善、训练最科学、传播范围最广、学习人数最多、成才率最高的。

我不是很了解传统武术之间的比拼,但是我可以聊聊源于传统武术发展而来的现代格斗竞技。他们发展出的踢拳就比中国同时间的散打要影响深远。比如日本k1的标准等等的赛事至今都是绝大部分站立格斗赛事的标准。昆仑决 glory 等等价值过10亿美元的赛事都是日本踢拳规则。 而且今天日本传统武术发展的比今天中国传统武术好很多。他们不仅有全国甚至世界柔道 空手到大赛。而中国的全运会有没人关注还是一回事。更别说武术比赛了。这还不包括比赛模式的对比。日本的传统教育比中国重视的很多。他们不仅仅是语文课上背古籍,他们传统的从剑道到茶道都是在学校社团里的必备选项。说回传统武术。中国的传统武术从历史发展和程度来看无疑是比日本的传统武术要优秀很多。但是我们没有传承好,也没有发展好。毕竟今天谁都忙着挣钱,没人会想着花时间继承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东西。

中国的传统武术包含各种门派的拳法 ; 日本的传统武术包含的是柔术,空手道,剑道。他们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区别,我觉得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练法,中国的传统武术是对着空气练,日本的传统武术是对着人练,谁要是比格斗谁厉害的话,我觉得日本的传统武术更厉害。我记得有一个纪录片,是关于抗日战争的,那里面提到,日本小孩从小练劈砍,中国小孩从小练套路。后来爆发了以后反映出日本士兵拼***很厉害,一个日本兵能战胜好几个中国兵,应该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有什么不同?哪个国家的茶历史更加深远一些呢?

中国的茶文化包括了儒教,道教,佛教等多个宗教的思想。中国的茶文化在形式上比较复杂,注重仪式感。日本的文化就比较古朴和简单,它没有过多的思想传承。相同之处都是对国家的文化的传播。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茶文化的鼻祖。那么就分别聊聊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到今天的泡茶文化,上千年的茶叶发展史,就是人们对味觉体验不断求索的历史,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首先是,茶叶饮食方法的演变,经历了从生煮到晒干煮食,再到煎茶,泡茶饮用。再者是对口感的不舍追求,推动着茶叶加工工艺的不断变化,从简单晒干,到蒸青制茶,发展到炒青技术,以及普洱茶的渥堆发酵等,制作出各具特色的独特茶风味。

随着茶叶口感和饮用方法的变化,茶文化也慢慢形成和丰富起来。茶文化萌芽于南北朝,当时佛教和道教大为发展。道教认为茶有助于内丹修炼,佛家又把茶看成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茶文化形成于唐代,与佛教的兴起有关,茶在提神益思,生精止渴方面很有效果,很多寺庙都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到宋代茶业已有很***展,上至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爱茶,和他的推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中间的文人阶层也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的“千人社”。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制烹点的一[_a***_]变化。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进入一个低潮时期。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茶文化全面普及大众。老百姓有俗语”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茶礼茶文化已融入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茶叶的传入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千利休明确的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总之,发展到当代,中国的茶文化更贴近生活,亲切自然,融入生活,而日本的茶道更注重仪式感,对细节的关注更为严谨,这也是日本人处世为人的风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