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反应生活辩词

  1. 再读《孔乙已》,哂然一笑中,为何会有怀疑人生的感觉?
  2. 辩论的意义是什么?

再读《孔乙已》,哂然一笑中,为何会有怀疑人生感觉

因为当初读《孔乙己》时,我们咸亨酒店的看客,如今再读孔乙己,才发现我们也是孔乙己。

故事从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回忆里开始,我们随着小伙计的第一视角想起了这个可笑的人,仿佛温了一壶酒,就着茴香豆和茶干,当起了咸亨酒店冷漠的,哈哈大笑的看客。

故事中的孔乙己迂腐又善良,有几分可笑又有几分可悲。会给小孩分茴香豆,也会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潦倒的时候也不能丢掉“读书人”的架子,作为“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人”还要***装阔绰的排出九文大钱,写得一手好字,又不凭此吃饭,偷书后又自我辩驳“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文学作品反应生活辩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样子可厌可笑,可怜又可悲的形象,俨然一个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盲目维护者,沦落下层,受到黑暗社会的迫害而不觉悟,慢慢腐蚀自己的一生。幻化的当今世界的我们,你品,你细品。

鲁迅先生寥寥几页活生生地刻画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读书人,生活在封建社会,以读书人自居,却一生只是一个“童生”,连秀才也不中,落寞穷苦,嗜书如命,却碍于情面不承认他偷书的事实。初读《孔乙己》,感觉孔乙己“可笑”“迂腐”,是周围人寻开心的笑料。再读孔乙己,感觉他可怜可悲可叹,仿佛那是我的影子。

孔乙己

文学作品反应生活辩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乙己是众多喝酒人中唯一的“读书人”,且“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这几句肖像描写看来,可以断定,这是一个穷困潦倒、穷途末路“讨饭一样的人”,他爱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和穷酸相,满嘴“之乎者也”,以表明自己是读书人,比其他酒客高明几分。可是,所有的人不把他这样的“读书人”不当回事,反而他成为别人的笑料。当众人问为何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一事的时候,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并且替自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听到这些辩词,酒客众人便哄笑起来,顿时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是诚实善良的,真心诚意地考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每人一颗茴香豆,可是在孩子们中间,孔乙己仍然是笑料,得不到小孩的认同,更得不到他们的同情。

多么可怜可悲!一面是孔乙己痛苦和不幸;另一面却是酒客逗笑和取乐,人与人之间是如此冷漠和无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上,一部喜剧却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剧,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世间,从来没有感受到人间的阳光,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和摧残。

文学作品反应生活辩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自己

读罢《孔乙己》,掩卷沉思,其实我们现在有更多的“孔乙己”,房贷二十年,一年四季两套衣,舍不得多花一分钱,生怕得个感冒,再别说更厉害的病,蹬着自行车,时不时的被领导用“问责”两字吓唬,有限的权力下放着无限大的责任,得不到社会的扶持,得不到别人的尊敬,还一不小心被徒弟用“烧饼”报答,在这个唯钱是图的氛围里,我们只能做一个时常做梦的“阿Q”,古人早就说了“ 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现在来看,确实如此。

再读《孔乙己》,哂然一笑中,为何会有怀疑人生的感觉?

《孔乙己》是鲁迅所著的经典短篇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和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和身体的毒害。

《孔乙己》学生时期的课文,一直记得孔乙己说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而等到长大,经历过事情后,才发现很多人把自己活成了孔乙己。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穿着短衣劳动的短衣帮,只能在酒店靠柜外站着喝酒。而“我”是咸亨酒店的伙计,掌柜嫌长的傻气,人也不机灵,只能做个温酒的职务。都属于社会的底层人士,但是孔乙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笑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读过书,但是一直没有考中功名。这对于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来说,人们从孔乙己身上找寻没有读书的平衡感。孔乙己一直不忘自己读书人的本质,但是却是个迂腐的读书人,不仅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也不会经营自己,只能穿长衫站着喝酒,来保持自己的尊严。

人们会取笑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字字扎心,人们靠取笑孔乙己来当“下酒笑话”。

孔乙己问伙计,知道茴香的茴怎样写?伙计心里想的,一个讨饭的也配考问?

每个人都对孔乙己表现的很冷漠,人们看不起孔乙己,甚至拿他当讨饭的。

《孔乙己》收录在鲁迅先生短篇小说集《呐喊》里,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才开始去日本时是学医,梦想着学成归来拯救更多的国人。可后来他发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身体再好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灵魂,能做一个木然的看客或者不明不白的示众材料,于是他下定决心从思想上改变国人,引领国人走出混沌,于是变成了一位冲在前方的呐喊者。

记得上学时学习这篇课文根本看不懂,老师一再强调这篇小说背景,我当时只是被强行灌注到脑海里:《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礼教及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残害。

后来我进入社会后,再次读《孔乙己》我发现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一切梦想都需要在基本的生存条件上建立,否则你可能连尊严都失去。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畸形产物,他遵循着当时的社会法则而活着,他拼死也要保存着读书人的那点清高自傲,不肯为斗米折腰。就算沦落到家徒四壁无法揭开锅的地步,也依然只一门心思想着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受一定的磨难,吃一定的苦是必要的且有益的,可是在温饱这一生存需求前提都无法满足的现状下,试问还有多少精力去读圣贤书做学问?更别说走向金榜题名的光明大道的梦想了,所以这就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哀。此时的短衣帮,为什么那么惧怕丁举人而能肆意嘲笑孔乙己呢?我想可能在短衣帮眼中的读书人就是丁举人之类的,拥有举人头衔,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使短衣帮们又惧怕又羡慕。再看孔乙己,有了对比,有了活生生的例子,短衣帮们还会承认孔乙己是读书人吗?孔乙己的自持的仅有的一点自诩为读书人的尊严被毫不留情的践踏在脚下。

后来,在我毕业的时候,有一位经历诸多的长者跟我说:我们能熬过苦难,但是我们不赞美苦难,先把温饱问题解决再谈梦想,否则你就是瞎想。

所以,我觉得,无论你的梦想还是尊严都建立在你解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

谢谢您的邀请

孔乙己是一个自卑而又自负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这几天心情特别不好,感觉自己做人很失败,总是考虑很多人很多事,所有的委屈自己都忍了,到头来却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_→。唉可能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吧。

觉得自己就是像孔乙己一样是个尴尬的存在(︶︿︶)


辩论的意义是什么?

666,当初我参加辩论时也有类似想法,不过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很多了。

首先,问题既然能用来打辩论,那么本身就是处于无可无不可的状态,即某方赢了也无法把这方答案当作真理。

那么它的意义在哪儿呢?

1、对问题本身:辩论提高了该问题的关注度、对辨也增加了其深度

2、对个人:能提高对信息的***集处理与运用的能力非常考验人也对人成长非常有帮助。

3、对社会:其实这条应与第一条在一起,因为当一个如果问题值得被探讨,并能作为辩题,那它就必然具有社会意义。打辩论探讨的过程也即是帮助解决的过程。(但不可能因为一场辩论就解决了)

这边是我所理解的辩论赛的意义。

说几句题外话,个人其实很不喜诡辩一类的打法,而对于那些利用某些技巧回避问题,转移问题,或利用他人口误追着不放来打辩论的人更是鄙视。他们好听点是为了锻炼个人答辩能力,说难听点就是为了赢不择手段。

后面那种在非专业辩论中十分常见,且经常出线,他们就是那种“把你智商拉到和他同样水平线,然后用丰富的经验碾压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