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表现形式,拟物化语言使表达形象生动,变静为动,变呆板为活泼,变无性格的为有性格的。
举些例子你就能了解含有动物的语言的作用了。
比如飞蛾,这个名词比较概念化,在东北叫“扑棱蛾子”,为啥,因为它是扑棱扑棱飞的,顶在窗户上、顶在灯泡上扑棱扑棱飞的蛾子。变静为动。
比如滚,在东北叫滚犊子。叫别人滚,是前滚翻还是侧滚翻?没啥威力。滚犊子就是意动用法,以犊子滚,像犊子那样滚,就像这样。变呆板为活泼。
比如傻,在东北叫傻狍子。聪明的人都千篇一律,傻的人却万里挑一,这个人是智商低?还是爱冒险?还是太莽撞?傻得没性格。但到了傻狍子这,就有性格了。同样的意动用法,傻狍子是指向狍子那样傻的人。活泼却莽撞,可爱而犯二。变无性格的为有性格的。
在东北方言中,有一种俗称叫:东北八大犊子和九大神兽。
八大犊子分别是:“滚犊子”、“扯犊子”、“护犊子”、“完犊子”、“装犊子”、“瘪犊子”、“王八犊子”、“小犊子”。
九大神兽分别是:土豹子,毛驴子,白眼狼,傻狍子,王八犊子,大马猴子,熊瞎子,黄皮子,兔崽子。
东北话自带幽默效果,这些都和动物有关的方言,再加上东北人的口音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就形成了特有的东北语言特色。众所周知,在白山黑水之间,各种野生动物也不少,以前的北大荒确实也比较常见这些动物。久而久之,这些动物成为了人们对于一些事物描述的形象诠释。
先亮答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东北人幽默诙谐的语言习惯、民族融合时的历史遗留还有东北土地动物的繁多,与人们日常接触的频繁。
关于东北方言的形成,我以前曾经回答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自行搜索!)这里就不再说得那么详细了!
历史上东北方言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次融合发展时期,分别是西周至西汉、东汉至南宋、元明清三朝。在这三次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了以古燕代方言(东北土著话)为主,吸收,融合进汉族、扶余、高句丽、乌桓、肃慎,东胡,秽貊,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等各个民族的特色语音、语法、语意,才最终形成的现在这种独具特色的东北方言。
一句话概括东北话就是一直在吸收其它优秀语言文化,从来没有消散自己的口音。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各民族以***、***和农耕为主,人们在长期与动物的接触中,逐渐了解、驯化和使用动物,于是动物词汇便占据了东北话中很大的比重。
解释一种现象的原因,从这种现象的特点出发,也是一种路径,特点能够总结明确,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就出来了!
1.直观易懂的动物命名学:有一部分动物名称在东北方言里直接按照它们的体貌特征和秉性习惯来称呼的,简单明了,形象直观。
比如:瓢虫,它的颜色鲜艳,常见的是***、褐色、红色和橙色,身上长有斑点,东北人称它们为“花大姐”,既显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叫起来感觉很亲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7873.html
下一篇
如何看待疫情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