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所有人,心灵都是相通的。只要能翻译成中文,外国的文学作品其实没有什么难以理解。
年少时读简爱,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尽管都是外国作品,对于其中的人物场景,觉得自己也能身临其境。虽然我只是一个乡下人,但也能感同身受小说中的世界,并不觉得有什么难以理解。
其实我更喜欢读外国的文学作品,也许是我这人天生好幻想吧!越是陌生的世界越会让我感到好奇,会更加吸引我。当我读那本欧文见闻录,其中写到莎士比亚也做过看门人,年少气盛的我倍受鼓舞,因为我也在某银行做过几年看门人,内心中于是幻想着将来能成名成家,甚至认为自己八十岁也会想当作家。
日月如梭,时代飞逝,年过半百仍一事无成。但我无悔自己曾走过的路。我对自己爱好文学爱好读书始终认为是一生的骄傲。
相比白话文,文言文具有以下四点之美:
一.韵律美(或节奏美)。译文多为读者明白即可,很少讲究韵律美。古诗词曲更如此,若译之,则索然无味。
二.意境美。用文言写出的意境,读来会给人无穷的想像,特别是写景散文。如“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若译之,则意境之美意蕴之深会减少很多。
三.文采美。文言句子和重点文言词意寓丰富,字字珠玑,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如“乱云飞渡”中的“乱”字白话文中很难找出可替代的字。
四.墨香美。文言文有很浓的传统文化味、墨香味。译后的白话文却很难体现出。这如同书法多用繁体字,异曲同工也。
一,古文是韵律的。歌唱在文明的早期具有很重要的交流意义,这点可以看下少数民族或者国外一些原始部落就能明白。在中国战国之前,乐官是百官之首,叫“太师”,不过随着西周衰落,乐官逐渐被架空,成为虚职,比如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秦孝公为了给商鞅腾出位置,就把甘龙放到提到太师的位置,美其名曰:燮理阴阳。虽然音乐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了,但古人对音乐的重视,反应在写文章上,就要求文章有韵律,不仅能够看,还要能够唱,唱起来要美。这种日常的熏陶,和写作求就使他们写出文章很有韵律。所以古代私塾教读书是唱诵的,古人形容读书叫书声琅琅,琅琅是乐器声,很动听。现代人写文章已经没有这种要求了。
二,翻译者的写作水平不够。能够流传下来的古文是千锤百炼的大师之作。很少有翻译者能够达到同等的水平。
三,古人把文章看得很重,往往千锤百炼。一个字怎么用就可以琢磨几天。现代写文章讲究快,没有最快,只有更快。谁要是三天就写一本书,很牛,可以吹很久。写得快,就不能精细的打磨。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为什么译文读起来不美呢?
穆老师认为,文言文翻译主要是为了学习之用,势必讲究简单明了,不加修饰。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我们在翻译时,要将语序调整过来,即,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翻译时,无需美化,强行将其翻译为“愚公,你真是冥顽不灵,一点都不聪颖灵慧,简直是无可救药。”
文言文,多以短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故古人读书必摇头。
再者,文言文多用借代、典故等,提升语言观赏性,读起来很美。
比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7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