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孙过庭文学作品

  1.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为啥写得像“楷书”?
  2. 毛笔字,你们喜欢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为啥写得像“楷书”?

什么有人说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像楷书?

这个字实际就是楷书。在古代书法作品中,并不会遵守楷书、行书、草书的界限。同一篇作品中,楷行草都可能出现,只要能使作品的风格和谐统一。在楷书的认识上,现在对楷书的认识也和古代的楷书存在偏差。行书是楷书的小伪。什么是小伪?稍微的改变。我们现在对楷书的认识,是以唐代碑版楷书当作标准的楷书,和行书分得清清楚楚。古代的楷书则分翰牍书和碑版书。翰牍书的小伪,才是行书。

翰牍书是大家日常所书。体态适情合意。书写注重情性的溶入。碑版书以记功颂德,书写严谨。碑版记事,翰牍叙情。碑版用的少,翰牍用的广。因为毛笔退出书写工具已经六七十年的历史纸质书写的东西不易保存,我们现在的书法学习又都是从碑书开始。渐渐的把原来主要的书体淡忘,把翰牍书归入到了行楷书的范围。而碑书就成了正宗的楷书。

孙过庭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羲之作《书论》中这样写到:“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撇如篆籀。或竖牽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又说:“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所以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开始时手尚未活动开,两行过后,渐入佳境,越写越顺畅。嗯

《兰亭序》在写的时候,只是一篇草稿。随着错误不断的增加,更加的放开书写。他在后来重写的时候,多次书写,都不及这篇。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中的第一个字“永”字,不是像王羲之写的楷书,实际上这个“永”字就是楷书。

孙过庭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为什么王羲之在作《兰亭序》时把第一个字“永”字写成楷书呢?其实也并不像有人说的那么复杂,分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王羲之处在微醉状态,在微醉状态下有较强的创作欲望。大家知道,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写好第一个学至关重要,因为第一字可统领整幅作品!微醉状态下的王羲之创作书法作品是非常谨慎的,为了把第一个开篇的“永”字写好,他不得慎重的用楷书把“永”字写出,当把第一个字用楷书立起来后,灵感就随兴而来,之后就一气呵成把《兰亭序》写完了。

第二,按照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楷书早于行书,在创作行书作品时,行书作品中带楷意甚至出现个别楷书都是符合创作法则的。所以说,王羲之在创作行书《兰亭序》时,把第一个字“永”写成楷书纯属正常。

孙过庭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永字八法”是王羲之花费15年的时间研究创造的,他对“永”字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既然王羲之研究“永字八法”15年,对于“永”字的写法他已渗透到骨子里了,所以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第四,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在当时极兴奋的状态下,他是想用楷书完成的,但基于楷书书写较慢,行书书写快,且王羲之的行书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加之还有四十多位名流雅士围观之,为了尽快完成《兰亭序》的书写,开篇第一个“永”字写好后,就用他拿手的行书一气写成了。

王羲之真的想不到,自己在微醉状态下随意,随性创作的《兰亭序》却在中国书法史上成了千古绝唱!

1/

有一种说法:古人以楷法作草。

就是说,古人在写草书是,针对某些笔画或某个字会用楷书的写法。

草书《十七帖》中,篇首“十七”二字非常明显是隶书的笔法。

行书《圣教序》中,完完全全是楷书的字大量存在。

至于《兰亭集序》中第一个字写出楷书的味道就很正常了吧。

2/

当然这里需要明白一点,古人的书法作品中往往贯穿了书写情绪在里面。

比如,怀素的《自叙帖》,开始基本平正越写越激动。

比如,孙过庭的《书谱》,开始平正,越写越激动。

我是一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宝藏,很多说法都是源自《兰亭集序》。

说到书法都会提到书圣王羲之,网络中很多书法的问题都直接和王羲之有关,书圣影响力至今还这么大。

行书卷并不只能写行书,草书卷也不只能写草书,但是楷书卷正文只能写楷书。

拿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除非按照唐朝碑刻楷书的标准,《兰亭集序》第一个字怎么算都是楷书。

当代学习楷书经常提及的”永字八法“,最好的实证就是来自《兰亭集序》的”永“。

我们现在书法教育,尤其是学习楷书的时候,总会提到一个秘籍”永字八法“。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拙见。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为什么称它为行书呢?是从一篇作品的整体效果来说的,而不是单个字体来说的。一幅行书作品中可能会有一些字体会***用楷书的写法,也偶尔会有一些字***用行草或者草书的写法,这都很正常。这跟这幅作品的内容作者书写时情绪的变化有关。

《兰亭序》永字为开篇第一个字,接下来“永和九年”等作为记录当时的时间,此时作者的情绪是相对比较平稳的,所以第一个字“永”字楷化很正常。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书法“行书要当楷书写,楷书要当行书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行书虽草,不可乱其形,要有楷书的结字基础。楷书工整要写出行书的神,就是说虽然写的是楷书,但笔画之间要有像行书一样的呼应关系。这样写出的楷书不会死板。《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永”字就是这样,虽然是楷书的外形,但笔笔都有行书的神在里面。笔笔都有呼应,因此虽然楷形,但写的很灵动,而不失稳重,因为毕竟是开篇第一个字。

毛笔字,你们喜欢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我每一个阶段喜欢的书法家是不一样的。

初学书法的时候我非常的喜欢柳公权,当时学习他的《玄秘塔碑》着迷了,发自内心的我感觉柳公权的书法漂亮,柳公权这个人的个人品格也让人折服,当时感觉这一辈子就要写柳体了。

但是这个过程也就持续了一年多,后来换了老师,说我的字太板,不灵活,老师让我写《曹全碑》,打破一下写楷书的那种板正。对于《曹全碑》,虽然称不上着迷,但是它的分格我还是很喜欢的,非常的优美。

后来由于要参加艺考,当时的艺考老师是学习魏碑的,他就建议我学习魏碑,我个人认为《张黑女墓志》比较好看选择了《张黑女墓志》,可是写了一个月也没有感觉。我自己感觉写的都不行。

后来在老师色建议下换了《张猛龙碑》,这下如鱼得水,一下笔就有感觉,很快进入状态,适合自己的帖写起来就是舒服。从此就喜欢上了《张猛龙碑》,而且一写就是3年,毕业以后还写了一年。

大学期间,迷上了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暑***里不回家,一个人憋在寝室里一练就是一个暑***,一天都能画一刀纸。狂草书也写了3年,也用它参加过比赛,获过奖,后来由于觉得写草书别人也不认识,就换了行书。

中间有两年的时间非常的喜欢颜真卿的行书,下了班就去临摹,这个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到现在我的钢笔字一下笔还是颜体的味道。

后来为了应付各种比赛,学习了孙过庭的小草书,写了两年多,期间参加过一个一年制的进修班,断断续续写过《张迁碑》和《毛公鼎》。

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学习王羲之和米芾的行书,现在越来越喜欢米芾的书法。

就我个人来说,我的品味是不断的在变化的,也越来越找到适合我的字帖。

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对美丽的风景,丰富了我的用笔,开阔了我的视野。

最初学法,学楷书,没找得到方向看到田先生的作品,笔画线条完美,字字整齐划一,感觉漂亮极了!就想着,以后能写一手这样的字,那该多好啊。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书法的认识多了,觉得田体不适合自己,就转而临习欧阳询的帖子。常以卢中南先生的作品为帖模仿创作。

卢老师师承欧阳中石以欧体为根基,博***众长为我所用,不论是颜体赵体,还是魏碑以及晋唐小楷,他都精心研习,并将其融汇到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功力深厚,笔画丰满,线条完美,变化万千。正如其恩师欧阳中石评价的那样:“细审中南手制,字字未必是欧,但整篇气息皆从欧出,诚然已得欧体之神髓。”

书法作品,我还喜欢***建老师。陈老师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师从书法家江育民、林进忠。临摹能力惊人,什么帖子到他手上都得唯肖唯妙,惊为天人!他制作大量视频为初学者提供巨大的教学空间,让初学书法的人受益良多。陈老师好样的。

历代书法家当中,赵孟頫,是我最崇拜的偶像。他的书法是真正属于书宗二王一路的。

赵孟頫是位全能书法家,他五体皆能,尤擅书丹,精工小楷。一生中写了大量的碑文书丹、毛笔小楷,他的名作佳品,一帖一貌,风格迥异,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内涵丰富,雅俗共赏。与历代书法家相比之下,技高一筹……

细细品读赵孟頫的碑帖、字帖,犹如饱尝满汉全席一样,每个帖都如一道道美味佳肴,独具匠心,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美不胜收……

一旦练上赵体,就会书瘾***,爱不释手,终身受益。赵体最大的好处是,笔法简约,字法自然,动作流畅,节奏明显,兼容性特强,没有副作用,没有后遗症……

我比较喜欢《龙兴寺》、《太极图说》、《闲邪公家传》、《读书乐》、《长春道院记》、《崇福寺》、《松江宝云记》……差不多都喜欢。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