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有停刊的,但多数没有停刊。
有的刊物只用约稿。
有的刊物基本只用熟人。
投稿就是在难于通过的"无人区"走出一条路来……
考验你的能力,更考验你的耐力和韧性。
我年逾七旬,曾经沧海,编过一些名家的作品,也被名家编发过作品,现早无岗位平台,与时俱进,主要在网络上发作品,不为成名成家,也不为润笔多少,只为有发表的平台,也是让自己还有地方说话一一以使身心愉快,益寿延年!
多年前,我曾投稿某大刊。收到回复:本刊只接受约稿作者的投稿。我那时已是中国作协会员。从此,我基本不再投稿大刊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
谢谢邀请!
刊物,实际上就是杂志。杂志和报纸,是我们那个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最爱,也是那时候码字的主要方向。谁要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文学作品,立刻会在一定范围内“高大上”起来。
1981年暑***期间,我在老家休***,大队广播让我去大队部拿东西。去后才知道,原来是《贵州青年》杂志社给我寄来的一本《贵州青年》。我拿着信离开了大队部。不到一天,我的事就在村里传开了,说我在杂志上发表了文章。那影响,比我1980年考上大学时的影响毫不逊色。其实,那是我往该杂志社投了一篇小小说,编辑老师以这篇小***为例,讲解***的写作知识,并不是我发表了文学作品。
之后至今,我一直有难以割舍的报纸杂志情结。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文章,但杂志上一直未见铅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自己的报纸杂志情结有所退化。那时候异常钟情的《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山西民间文学》以及河北的《长城》等,真的不知道现状如何?不过,确实感到报纸杂志是越来越少了。
少是少了,但还不至于都停刊。报纸杂志,依然是一个投稿的去处。另外,现在的网络平台也不少,可供投稿的渠道更多。只要有好作品,我觉得不会“吟罢低眉无写处”的。
停刊的只是部分,如***性,副刊,发行量较低的刊物等,大部分刊物没有停刊,如理论,学术性,国家部门刊物筹。
只要你想投刊,总是有用武之地的,另外,还有自媒体等。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几个方面与时段的淘汰。
1,乘坐公共汽车淘汰了乘坐人力车,三轮车。
2,乘坐出租车又代替乘坐公共汽车。乘坐地铁代替公共汽车。
3,乘坐飞机代替火车。
4,电话代替写信,电报。
5,手机代替了电话。
6,电影代替了收音机。
7,电视代替了电***。
8,电脑代替了电话,电视机。
9,手机视频代替了电脑,
不可能的事,承载人类文明的书籍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停刊。只是载体不一样,电视的发明,手机的发明,会导致传统媒体——报纸的存在一样。报纸不是一样还存在着。这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过去书籍从树皮、崖刻、石刻、骨刻,竹片上、写在绢上,后来发明了纸,后来才有了书。这是保存人类文明的火种,形式会不断进步。刊物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他以后还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