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概论鉴赏诗歌

  1. 如何欣赏古代诗歌?有哪些如何欣赏古诗的书推荐?
  2. 古人作诗词,往往“一字千金”,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巧解其妙处?

如何欣赏古代诗歌?有哪些如何欣赏古诗的书推荐

作为诗词赏析入门书籍,我推荐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人间词话七讲》 等。这些书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探讨和诠释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典雅细腻,条理清晰,解读非常详实。她精通古典文学的同时,又融入了很多西方文学理论知识,因此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但这些书籍仅可作为入门,因为迦陵先生的诗词评论,注重感发一说。也就是你读诗词,要有一种生生不已的启发,要能感悟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

她的诗词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用她自己的一段话来概括:

文学概论鉴赏诗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兴’,意思是在人的内心有一种兴起,有一种感动。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歌还有一个很可贵的传统,那就是让人心不死。

再深一点的话,我推荐顾随先生的《驼庵传诗录》以及《古典文心》,这两本书只堪细读,对诗词古文的点评精辟有骨力,所谓骨力,不在言外见之。其神理,要掩卷而三思之。

如他所言:“学七律当少读放翁诗,盖放翁诗少唐人浑厚之味,而人最易受其传染,应小心......

文学概论鉴赏诗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的诗论,不仅有对诗词的赏析,还有关于诗词创作的具体技巧。

如关于双声叠韵的运用其曰:

此外,他的诗评,还掺杂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文学概论鉴赏诗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人作诗词,往往“一字千金”,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巧解其妙处?

谢邀。

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炼,讲究炼字,以期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南唐中主李璟“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彻”字、南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皱”字、

北宋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唐杜甫“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的“翻、失”两字。都是易之则难的关节处、居要处。古人言:炼字以意胜不以字胜,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道出了炼字的诀要。也是我们读诗解意的关节点。

在古典诗歌中,“一字千金”的案例很多。下面我来举几例子。


案例一:关于“推”和“敲”的运用。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题目叫做《题李凝幽居 》。书写的是作者去拜访一位隐居友人而不遇的故事。“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诗歌的大意是:我的朋友李凝悠闲的住在这里少有邻居,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园子,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月光皎洁的晚上有僧人在敲门。桥把原野分成了两部分,云脚下的山石好像也在移动。我暂时会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不辜负隐居的承诺。诗中最有名的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因为这句诗有一个典故。据说贾岛在路上反复的吟诵这句诗,骑的毛驴不小心闯入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贾岛于是向韩愈讨教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好。韩愈说用敲字,一是显得有礼貌,二是有声响更可以衬托夜色的安静。于是贾岛***用了韩愈的说法,并且诞生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推敲”这个词。

案例二:关于“绿”和“过”的运用。宋朝王安石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而已,温暖的春风又把江南给吹绿了,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这首诗在词语的运用上也有讲究。传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王安石做过好几次的修改,她用过“过”字也用过“满”字,但最终选择了“绿”字。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这个“绿”字用得最为精彩。“绿”本来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一下子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原野一片翠绿的景象,既有色彩也有动感。

案例三:苏东坡与苏小妹填诗的故事。有一天苏小妹出了一道题:清风细柳、淡月梅花,要求分别在4个字中间加一个字变成诗句。苏东坡的是: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的是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的是:清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在我看来,我更喜欢黄庭坚的,不太喜欢苏小妹的。悟空问答里面也有网友提出同样的题目,许多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比如清风斜细柳,淡月染梅花。清风摇细柳,淡月抚梅花。我也献丑一下,给出一个答案:清风携细柳,淡月吻梅花。到底哪一个好呢?这个其实没有前两个案例那么绝对,而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您说呢?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在古诗词鉴赏中,炼字题作为入门题,向来备受老师学生们的关注。

炼字题,顾名思义,就是古人在作诗词时,对某字精斟细酌,熔炼精警,以起到传意之最佳效果。

炼字,也叫炼词,通常在“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副词、拟声词、表颜色”等词上下功夫,以求达到“惊人”之神效。

💞【精炼动词效果】

a.富有动态

b.生动形象

c.写活画面

d.传递感情

💞【精炼形容词效果】

还真流传着一个一字索要千金的故事。说的是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写完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后,余兴未尽,又写了一首《滕王阁诗》。诗的结句是“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其把诗呈给都督阎伯舆后便告辞离去。都督发现结句空出一字便连忙将王勃请回,王勃却说补上此字需要千金。

故事多是小说家之言,其强调的无非诗词用字的重要性,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贾岛“推”还是“敲”的故事,估计大家已看过不下十次了。我之所以在这重述,是想借此反证一下,既然贾岛如此纠结用“推”还是用“敲”,恰恰证明了其实用那个字相差并不是太大,或者说是各有各的妙处。

所以我们在诗词鉴赏中,没有必要太着眼于一字的得失,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其作用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

我们换个近义词:“惜字如金”。古人写诗词讲究凝练,就是指追求用最精简的文字,表现最丰厚的内容。我觉得这才是诗词鉴赏需着力之处。那诗词是运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更丰厚的内容呢?两个字,意象

诗词的意象和自由诗的意象有很大的不同,自由诗强调主观感受,其意象具有主观性,所以我们很多时会读不懂。而诗词的意象则具有客观性,其大多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大部分都是有出处、有特定含义。所以我们要读懂诗词,就得先读懂意象,知其出处,知其含义。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词,***都说好,那好在那里呢?***若我们离开意象,那这句子则并不觉得很妙。但当我们知道“柳”在诗词中是一个离别的意象,而“杨柳岸”则是分手之处的意象,那么句子的内容便丰富了,意境也出来了。

谢邀!为诗为文,常常有"画龙点睛""神来之笔"的说法,还有"推敲"的典故,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为文之道中的提炼。

得一字尽显风流,吟一句统领全篇。这看似容易的事情,往往不知融注了作者多少心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那些能够传世的佳作,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就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解读。站在作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其创作[_a***_],探究其心路历程,用灵魂触碰灵魂,你收获的才是真正的心灵滋养。

以一首家喻户晓的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简单分析一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的意思明白如话,似乎就是随口而出,接下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这一举头,一低头就特别有了讲究。为什么"举头"而不是"抬头",在我看来,一个"举"字,极好的表现了诗人明月之夜,人静心不静的状态。窗外明月照进来,诗人不由得轻轻移步床前,慢慢抬起头来仰望星空,遥念故乡。这样理解,就能感受诗意的浪漫和神韵。同样,用"低头"来表述的也是这样一种心情。实际上,举头低头之间,都是思念故乡的情感萦绕于心。

文学作品鉴赏,是用心感受的过程,也是努力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