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李清照*》
[原创]
酥手香袖 递妙文
风花雪夜 皴红尘
婀娜多姿 胭脂泪
疏影孤酒 弹幽琴
写尽天下 缱绻心
汗颜古今 追梦人
《李恭觉~2019年4月12日*三月初八*1O时10分于北京》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酒醉”是因为不忍看到风雨过后的海棠花谢。问那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试”字写出了女主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看到花落的矛盾心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心思,回答漫不经心。反诘卷帘人:“这个粗心丫头,你知不知道,园中的海棠此时应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本是写暮春花落感伤之情,同时借此表达出女主不忍与丈夫惜别的烦闷之情。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李清照,山东长青人,是一位了不起词作家,作为一个女性其文学作品倾倒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她的思想放在今天来审视,可以英雄论,透过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灼灼生辉。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中国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是不过生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祝寿也不是在生日那天进行。直到殷商时代,人们才有了生日的概念。不过,生日只是出于对太阳神的崇拜,父母用小孩出生之日的干支为孩子起名,没有庆贺生日的活动。此外,在古代,生日礼物的挑选依照生辰之人年龄的不同而变化。古代也不存在成形的过生日习俗。与现代不同,古人并非每长一岁一都会过生日。因此,关于生日送礼的习俗,需要做一点更正与说明。
相传中国可追溯到的过生日送礼物的历史来自周朝:
中国古代人过生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完整的生日庆贺礼仪,但过生日的现象已经很普遍。相传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在母亲八十岁生日时,送了一只桃子,从此在中国就有了给老人祝寿送寿桃的风俗。
只有贵族才可以庆祝生日:
商周秦汉时期,贵族才有资格命名与登记生日。商朝崇尚质朴的文化,天子以生日为姓名,如太乙、外丙、仲壬等帝王之名,就预示着他在乙日、丙日、壬日出生。文学作品中首次提到生日是在诗经中,周幽王太子宜臼所写《诗经•小雅•小弁》:周幽王宠信褒娰,与她生了儿子伯服,便疏远太子宜臼,将其放逐。宜臼心中充满忧愤与哀怨,以诗为刺,希望幽王醒悟,中有“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因此,最初人们过生日之目的并不是为了收礼物。换句话说,生辰之日代表的是母亲的“受难日”;用生辰为自己命名,也代表着自己一生的命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辰,并不存在需要庆贺的理由。
生日送禮的流行起始于南北朝:
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的。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说,当时在江南就盛行庆贺小孩周岁的习俗。
成人过生日则见于唐代的记载,当时以做生日煎饼为贺。到两宋时期,有了做寿的习俗。当时,朝政***,做官的过生日,僚属都要献寿礼。《水浒传》一书中, 就有一段「送生辰纲」的故事。
诗是诗人对当时情景及所处环境感受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离骚体、古诗体、近代诗还是现代诗都不过是诗的一种形式。 最优美之处在于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来闪现出诗的时代光环。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8546.html
上一篇
心理分析理论流派文学
下一篇
网络兴起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