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译文: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
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
欣赏: 本诗***用意象叠加法,将溪上板桥,人行桥上,耳听雨后泉声组合写出山中如画的风景和特有的幽静,将农家茅舍,雨后初晴,鸡儿闲散鸣叫组合特有的山中农家悠然宁静的氛围,为下句雨后忙碌作铺垫。 六言绝句在每句中两字一顿,形成二二二结构,上下对句自然形成对偶,整首诗写山农家在雨后天晴由悠闲转为忙碌的情景,显得变化中有工整,自然中有韵律,充分地表达了山农的劳动、收获的喜悦之情。
《过山农家》的全诗如下: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大意是:
走在木板桥上,耳旁不断传来潺潺的流水声;正午时分,简陋的茅檐下发出鸡的啼鸣。不要嫌怨因烘烤茶叶而形成的烟熏昏暗的氛围,却为能够在晴朗的白日里晾晒谷物而兴奋不已。
诗意赏析:
“板桥人渡泉声”,“人”指的是诗人自己,诗人经过山间的木板桥,桥下是潺潺的流水,因此诗人在过桥时淙淙的水流声不绝于耳。这一句描写的是未到山农家时的路上的景色,以泉水声衬托出山中的宁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山农家周围环境的幽静和景色的优美。
《过山农家》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首句“板桥人渡泉声”,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人渡泉声”,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
我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翻译成白话文:
走到木板桥时,听见了淙淙的泉水声。
走到茅草屋的房檐下,正直中午,耳边传来了几声鸡鸣。
草屋的主人说莫怪屋子里浓烟弥漫,因为前几天连日下雨,谷子、茶叶、干柴都潮湿了,这不在屋里烘干呢么。
这首诗的代入感很强,非常富有画面感。山林中的瀑布、农家小院里的家禽、一缕炊烟升起的烟囱,整体给人的感受就是一副国画啊。
下面附一首我写的六言诗:
今夜无眠入梦,难耐离愁更胜。
推窗望月相思,点点繁星呼应。
金波代作品有:《回声》、《会飞的花朵》、《我的雪人》、《红苹果》、《在我和你之间》、《红蜻蜓》、《林中月夜》、《带雨的花》、《风中的树》、《我们去看海》、《迷路的孩子》、《其实没有风吹过》、《其实我是一条鱼》、《阳光没有声音》等二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波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的奇遇》、《影子人》、《眼睛树》、《追踪小绿人》等
【1】《我们去看海》:
这首儿童诗语言欢快,感情激越,很适合朗诵。全诗的朗诵基调应是高昂的,尤其是对于“我们去看海”的呼唤应具有感召力,通过朗诵表达诗人对海的向往、赞美、热爱之情。
【2】《乌丢丢的奇遇》:
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第一个值得品味和赞许的特色是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好的文学作品除了精准、浓缩地表现人的生活和内心外,还应该表达作家对人生、生活、生命、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思辨。在我看来,童话的最高境界是诗,而诗的最高境界是哲学
【3】《寻找***花瓣儿》:
这应是一套有趣的、迎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散文丛书。从作者所处的地域环境来看,有关东的佟希仁,有云南的吴然,还有台北的桂文亚,余下的就是我和金波先生了。金波先生长期定居北京,而我走南闯北,由内蒙而贵州 ,由贵州而北京,再由北京入伍云南,所以丛书的五位作者,带给读者的一定是不尽相同的审美感知和地域风习,能够让少年朋友获得丰富的、不同层面上的知识和信息,散文这种文体注定是知识和信息的最大载体之一。
《幼儿的启蒙文学》正是金波老人通过长期从事幼儿文学的写作,总结出的一套幼儿文学创作的理念和经验之谈,这本书,不仅仅对于幼儿文学的研究者有着很大的资料价值,对于从事幼教以及幼儿文学创作的作者们,它也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一本有启发意义的好书。
【5】《影子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8639.html
上一篇
日本疼痛文学作品推荐
下一篇
文学理论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