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电子题库

  1.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文学理论电子题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文学理论电子题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文学理论电子题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抽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释题:(一)凡以“赋得某某”为诗者,皆专咏“某某”也,盖取“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之义。然诗人咏一物一事,必“比物连类”,以“得其指归”,故本诗诗题接以“送别”二字,以为指归。(可参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

(二)”古原”,唐时专有其地,盖在长安西北郊外,为公子王孙游乐之地。(可参考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释诗:(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之不畏“寒”也。

(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之不畏“炎”也。

(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草虽世之“寒热”不能“屈”,然衷于“古道热肠”者也。故攘攘于“古道”而无畏,汲汲于“荒城”而无惧。

  《*花*》

[原创]

缕香燕语被

          秋杀,

大梦深处有

          人家。

痴心浪迹觅

          天涯,

嫦娥袖藏十

          里花。

先来复习一下这首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然后了解一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其次了解一下白居易写《草》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此诗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作者为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

据上可知,白居易在准备科举考试中题写了《草》这首诗,此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家喻户晓、广为传诵,不论作者当时写此诗是寓意抒发还是讽刺及针砭时弊,单从字面上看,字词简单,诗句平白,但是从其延续的时间跨度来看,不得不让人惊叹,此诗的深意以及达到的文学艺术效果,白发老者和懵懂小儿都能传唱,其诗意和诗境不容小觑,该诗所体现的去伪存真、进步生发、对生命的赞扬、对高瞻远瞩的赞颂、以及拼搏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着实让人惊叹,也正是如此,赋予了该诗从古流今的绵延生命力,正所谓,“自古多少英雄事,布衣百姓知几家”,敬请飨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