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教程收获,文学理论教程收获与感悟

  1. 中国现代史文学的感悟与收获是怎样的?
  2. 网络时代还有多少人喜爱《人民文学》《收获》《当代》等纯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悟与收获是怎样的?

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吧。每个人读现代文学史的感悟都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我们把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十年,一般中文系学生都学过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三位老师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现代文学史经历了三个关键词:启蒙、救亡和翻身(参考殷鉴老师的书)。

文学理论教程收获,文学理论教程收获与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虽然时间不长,却经历了许多,从文学的外部到内部。

有璀璨的大师:鲁郭茅巴老曹、张爱玲叶圣陶朱自清等等等等。

有深厚的作品,比如我最喜欢曹禺的剧作,更不用说鲁迅的了。

文学理论教程收获,文学理论教程收获与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文学思想观念的革新。其实也就是“人”的发现。

去写个体,去关注普通的民众的喜怒哀乐。包括鲁迅的国民性书写,乡土文学等。

而在这发挥巨大作用的不得不提到周作人。他的《平民文学》以及其他一些论著都是意义重大的。(不论他的人品)

文学理论教程收获,文学理论教程收获与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了仅有的两个回答,发现他们可能连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的时间范畴都没有搞清楚,先科普一下吧。

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人认为是1919-1949年,也有人认为是1917-1949年,我们用的大学教材***用的是第二种说法。当然了,也还有一些其它的看法,但大体上差不多。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中国建立后到现在

学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我的感悟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社会在进步,人民的思想在进步,文学也在进步,文学是整个时代思想精神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好的坏的都在里面。

网络时代还有多少人喜爱《人民文学》《收获》《当代》等纯文学

网络时代为平民发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不管文化水平高低,写作能力优劣,你处在社会哪一层次,只有符合平台法规,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不能说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是网络平台发文的便利,也直接冲击着纸质报刊杂志的发行量,那么如今还有多少人喜欢纯文学呢?我认为纸质报刊杂志纯文学作品只要主编者严把质量关,能刊载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它仍然处在文学高雅的殿堂中,读者仍然会仰视和赞赏的,能够在纯文学刊物发表作品是一种骄傲和荣耀,也会受到社会尊重的!

我想应该还是有一部分人喜欢那些所谓的"纯″文学。

其实,我不太明白这个"纯″表达什么概念。是相对"网络″的"纸质″刊物如果不是从介质上来区分,怎么来定义文学的"纯″与"不纯″呢?我忽然想起来了,现在好像有一种关于"纯文学″的观点,就是作品不夹杂任何政治立场,只是用文字来表达作者情感和***(事物)本身,不为任何群体服务。是用"立场″来区分"纯″与"不纯″的!是这种可能吗?题主只强调在"网络时代″,"纯″可能就是指"网"和"纸″的区别。

哈哈哈,说了半天废话,还没进入正题。

这些有名的刊物上登载的作品应该是高水平的(我以前都看过,印象如此),因为编辑水平高,文字内容、思想水平(说到有思想,作品还纯吗?哈哈)都是严格把关,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一部是一部,没的说!如果是真喜欢文学,或者关注文学领域的人,还是会去看"纸质"的"纯″文学,因为,一稿是不能多投的。

看文学作品,应该以年青人为主要群体。现在的年轻人关注点太多,而且彼此间并不交流学习心得。阅读兴趣,一方面来自本身的愉悦,另一方面是能够与人交流。而且后者是极大的阅读动力。正是由于这种动力的不足,导致了阅读的人群越来越少,"纸质″的读物更是越来越少。

由于对题主的问题没有理解特别透彻,胡乱写了一些和大家交流,谢谢!

最后,我声明一下自己对"纯文学″的认识,文学作品是人写的,人生活在这个世上,一定有自己的"三观″,有"三观″才有灵魂,而灵魂就是写作品的立场!有的人说,我写的就是没有政治立场,但是政治是一种形态,不是自己想否定就否定的了的。有的人说,我不为任何群体服务,只要公开发表,服务的定义也不是自己下的定义。没办法,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

因此,我是不赞成"纯文学″这个提法。或者我对这个"纯″理解的不对。

首先,问题中的语言表达就有问题,《人民文学》、《收获》、《当代》都属于文学期刊名称,不是纯文学作品。其次,这些期刊发表的纯文学还是有人喜欢看的,只是人数渐少,主要是专门从事文学工作者。毕竟网络时代了,一方面网络给大多数非文学工作者提供了写作并发布的平台,不用找传统的期刊杂志发表,所以很少接触这些期刊。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读书软件很多,想看什么书很方便操作,不用花钱买纸质期刊。当然,传统纸质期刊里的文学作品虽然看的人较少,但不会消失,不可能被网络文学作品所代替。物以稀为贵,能在传统期刊发表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它的文学质量和文学价值,值得品读。

所谓的纯文学[_a***_]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但目前的环境似乎不怎么允许。

现在的纯文学是因为不够纯粹,所以读的人少了,我们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提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知道什么时候重提。

《收获》仍然是中国第一刊吧!其他好像都差一点,更多的几乎看不到了,比如以前的牛汉主编的《中国》,云南的《大家》等等,甚至已经消失了。

传统文学刊物发表,现在要求很严格。特点是发表难,对作品的质量要求很高,另外传统刊物的读者很少。

中央级文学刊物还好点,尤其是地方刊物,省级以下的,很多都是圈子文化。主编和编辑固定给他那个圈子的人发表,就是俗称关系

现在的人很浮躁,很多都不看书,文学刊物读者更少。况且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体制内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应酬之作,枯燥,没有生趣。

网络时代,基本上传统文学刊物没有市场,基本上是体制内的部分单位和文学爱好者订阅,很多刊物一期就印刷一两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