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论人情文学理论,《论人情》的作者

  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出自哪里?具体什么意思?

“世事洞明学问,人情练达文章”这句出自哪里?具体什么意思

宁国府上房对联

清-曹雪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人情文学理论,《论人情》的作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是红楼梦》里第五回里的一副对联。第一次了解这副对联是小学语文课本在里,过去快二十年了,依稀记得当时一起背的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论人情文学理论,《论人情》的作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面这句是王安石的佳作。

其他的也实在想不起了!

能记住这两句,主要是当时老师有过很好的点评,老师讲了一下这两首诗的出处,以及***用的对偶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

论人情文学理论,《论人情》的作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理解它的意思,即要与《红楼梦》这本书结合来看,也要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参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其大意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总的来说,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和内在品质,而且都是别具一格的,其中的优点都值得去学习与借鉴。

孔子在《论语·述而》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身上都有发光点和闪亮点,在这行不行但是擅长别的行业,处理这件事不拿手但在处理其他事情十分到位与周到。而这些不易发现的亮点,则是学问与文章,因此会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物种是有其多样性的,人也有各种式样,每种事物,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缺点也不相同。只有把握其中的真实内涵,掌控其客观规律,懂得内在的品质,看到的都是“学问”,遇到的都可以写成“文章”。

遇事首先要冷静思考,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分析存在的客观原因和形成条件,总结出客观的规律。然后经过凝练、升华之后,自然就会成为一种学问。在学问形成的过程中,按照逻辑思维一步一步完成事情的处理,把这些步骤与事项连接起来就是一篇文章。

在洞察事实,弄懂人情,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是需要一定的逻辑顺序,因此说这也是一门学问。既然是学问,就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和逻辑顺序,也是需要深度思考和总结凝练之后才会形成的。洞察世事,看懂人情,必须冷静待事,平等对待每个人,看到每件事物和每个人的优点与缺点。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好,而不是学坏,“学问”与“文章”是选择优点而学,摒弃缺点。无论针对是事物还是人,要有鉴别好与坏的能力,选择好的方面学习,不好的那些就不需要去学习了。学习优点,是为了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坏。

这是出自《红楼梦》里一幅很妙的对联。大意为:如果把世间的事都弄懂了,你就有了大学问;如果把人情世故摸透了,你就能把事事做成好文章。

这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为人处事,和处事为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即::“明世事,通人情”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亦能“得心应手、应对自如”!

谢谢邀请!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的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这句对联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儒家传统观念,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入世一面,也是封建道德标准之一。

所谓的"人情世故"是封建社会十分重视与讲究的待人接物的重要处事经验。剥削阶级都要利用这一套处事哲学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他们还要求自己的子弟学会这种"学问",会做这种"文章"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面所说的"人情世故"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通情达理"、"合情合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剥削阶级讲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面上温良恭俭让,而内心里却充满着尔虞我诈。

然而,今天我们所提倡的"通情达理"是指说话做事要合情合理,符合社会的公德,符合道理,它与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