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马工程

  1.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什么?
  2. 古代酷刑,“五马分尸”和“车裂”是一回事吗?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评论专著什么

文心雕龙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南朝的刘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

☞作者简介

《文学理论》马工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勰 (约公元465——520),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生活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奉皇命和慧震在定林寺撰写订证***,后请求出家,帝允许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理论》马工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酷刑,“五马分尸”和“车裂”是一回事吗?

车裂和五马分尸是一回事吗?是又不是。说是,因为它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把人扯成几块;说不是,因为车裂用的是畜力车,而五马分尸则是直接用的畜力。当然,在古代,不仅有五马分尸,还有五牛分尸……其实,这类刑罚的震慑意义远胜刑罚本身。用几匹马撕扯一个人,行刑时间其实很短,受刑者的痛苦程度或许还不及斩首。但其血腥程度却是其他刑罚根本无法比拟的,对于观刑者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其震慑力无疑是相当巨大的!所以,古代的车裂之刑,主要针对“谋逆”等重罪,并不常用。目的则是震慑他人,让他人望而生畏,这就是为何秦惠文王在商鞅死后还要将其车裂的原因所在。

在汉王朝之前,中原地区的军事作战以车兵和步兵为主,骑兵是比较少见的。即便是有所谓骑兵存在,也不过就是一些“骑着马的步兵”而已……而且,在先秦时期,车兵和步兵是有着严格等级区分的,车兵以贵族为主、步兵则以平民为主。换句话说,车在古代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不仅坐几匹马拉的车、坐什么样的车与身份等级直接挂钩,就连打仗时是担任车兵还是步兵都与身份等级直接挂钩!

车裂之刑,在古代主要是针对“谋逆罪”主犯的,而在先秦、包括秦汉时期,这些人通常都是贵族。虽然是被处死,贵族与平民、奴隶依然是要有等级之分的。所以,彼时所使用的主要还是车裂,而不是直接五马分尸。当然,车和车还是有区别的,如果帝王们想要让某人死得干净利落、不那么痛苦,往往会选择几匹马拉的战车;而如果想某人不得好死,就可能会选用一头牛拉的牛车……这其中的区别想必不需要本人再解释了吧?

《文学理论》马工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战国后期和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作战方式的大变革时期,车兵和战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是骑兵的大规模出现,到汉武帝时期,汉王朝的骑兵已经可以远征漠北、与匈奴骑兵一决雌雄了!

车兵退出历史舞台就意味着战车没有了,于是人们也开始“偷懒”了。有人被判处车裂之刑,在行刑时索性直接找几匹马执行算了,省的还要套上车那么麻烦。更何况,车兵没有了、战车也没有了,总不能拿王侯将相们的安车来执行车裂之刑吧?但不管怎么说,刑罚本身还是叫车裂,只不过后来执行时不一定再使用车了……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也有不使用车而直接使用马或牛来执行的“车裂”,只不过相对比较少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