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难民文学作品有哪些书

  1. 太平天国有哪些少为人知的知识?
  2. 有了解蔡文姬的生平简介和历史典故的大佬吗?说明一下可以吗?
  3. 元朝有文字狱吗?

太平天国有哪些少为人知的知识

太平天国运动就发生在160多年前,所以有不少有意思的细节都被记录了下来,小编举几个例子说道说道:

1、李秀成是如何加入太平军的

↑美丽的广西藤县,清朝末年非常贫穷↑

难民文学作品有哪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1851年,有一支太平天国部队躲避清军追击,进入了李秀成所在的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在扎营此村的五天时间里,这支部队绝不是秋毫无犯,而是找到什么就吃什么,甚至会搜刮村民的家里,找到村民藏起来的食物。

李秀成一家当时靠着在山上务农,打零工,以及烧制木炭勉强糊口,“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

尽管李秀成饿的快死了,但他并没有痛恨这种太平军的行径,反而是部队长官的一则通告吸引了李秀成的好奇——凡是加入拜上帝会者,都可以和部队士兵们一同用餐,不用花钱。

难民文学作品有哪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是李秀成和家人为了吃饱饭,加入了太平军,部队拔营要走的时候,拜上帝会信徒必须遵命把自家房子烧毁,跟随部队而去。

↑李秀成加入拜上帝会,人生再无回头路可走↑

在天京沦陷之前,清军和太平军曾展开激烈的地道战。湘军对天京最后的攻陷,也是通过挖地道实现的。

难民文学作品有哪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京城城墙高大、厚重坚固,不易被冷兵器所攻破。所以湘军***用四处挖地道,然后在地道放置火药轰塌城墙的方式,对天京进行进攻。

针对湘军的地道战,太平军实施反地道法。他们远远地看见湘军在某处驻扎有先锋垒,就可以知道其下有人在挖地道。他们也从城内向外挖一条地道,然后分头横向挖暗壕,从而穿过湘军的地道。在天京沦陷之前,湘军共挖了30多处地道,大多数都失败了。

1864年7月19日,湘军将领李臣典部在曾国荃炮火的掩护下,在天京太平门处挖了一条地道,然后安放***,轰塌太平门城墙20多丈。湘军借此缺口蜂拥攻入天京城,城内的太平军临危不惧,向下倾倒火药,来烧杀敌人,给敌人造成大量伤亡。很多湘军士兵畏死撤退,被军队中的督军诛杀,才得以节制住撤退的趋势。

虽然太平军给敌人造成重大的伤亡,但是却再也没能堵住城墙的缺口。不久,天京沦陷,李秀成携幼天王逃走。

1、天平天国的王比大清的县官还多;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太平天国》中,李鸿章苏州杀八王的那一幕。里头的李鸿章自己也反讽道:自己在大清混了这么多年掌管一省之军政,半个爵位都没有。而眼下这群手下败将,个个都是王,而且还盖王府、娶王娘。

难道太平天国的王就如此不值钱?没错,真不值钱。

太平天国是个比较奇葩的***,刚起事时,就在永安建制中封了好几个王。除了洪秀全自称天王外,又直接封了东南西北翼几个王。攻下南京势力如日中天后,又新增了干王洪仁玕、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

之后,随着势力的衰落,天王洪秀全为了鼓舞斗志,就开始大肆封王,在太平天国最后的几年内,共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很多王的封号越来越奇葩。结果王太多了反而造成太平军指挥的混乱。于是,又把王分成了一、二、三、四、五等。

换句话说,太平天国的王,其实还比不上大清的县官。

太平天国最后以失败告终,许多赫赫有名的太平军将领和与太平天国有关的人物,最终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就因为在天京事变后,被迫向清廷投降,最终得以善终。

但比起韦俊,还有一号太平军日后混得更好,他就是丁汝昌。很多人都知道,丁汝昌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但却很少人知道,其实他早年也是太平军的一员。丁汝昌一开始是太平军程学启的部下,后来随队投降,进入清军序列。

欢迎关注和参考永宣论史之?《咸丰与洪秀全:命中注定是死敌,身有诡异密码能解释清朝国运》

咸丰(1831—1861阴历)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他短暂的一生却遇上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即洪秀全(1813—1864阴历)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是咸丰帝的最大的对手,心腹大患。

首先,按民间命理的说法,咸丰生于辛卯年(1831),洪秀全生于癸酉年冬(1813),卯代表东方木,酉代表西方金,二者是日精月华、两极之冲,所属五行也相克。

咸丰的咸字中包一含戌字,暗合他庚戌年继位(1850),而这年冬洪秀全也开始起义。庚字五行属金,而咸丰本命为木而受克。1860年,庚申年,强金,所以英法联军轻易攻占北京,咸丰退败承德避暑山庄,但清朝国号清字属水,金又生水,所以只克咸丰而清不亡,化险为夷,四十年后的庚子年(1900)也是如此,该年非亡清之年。1861年是辛酉年,又是紧挨着庚申的强金年,金最旺,尤克木,所以咸丰此年暴崩。

咸丰儿子同治出生于1856年,丙辰龙年,所以那时民间认为同治是真龙天子,他一降生,命运天平逐渐偏向他,出生才百多天,太平天国就发生了天京事变,转向衰败,而且最终灭于同治手中。

清朝晚期最怕辛亥年,说来巧合,清朝亡于辛亥。1851年,洪秀全正式造反,爆发了为灭清的金田起义(又是金,处处克咸丰),这年是辛亥年,如果史学家当年用了辛亥革命代替金田起义,那近代史上要分称第一次辛亥革命和第二次辛亥革命了。洪秀全领导的第一次辛亥革命差点儿就颠覆了大清王朝,六十年后,甲子循环,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真是有些诡异。

清咸丰和洪秀全这两名字也很有意思。清与洪,清夺了朱元璋的天下,而朱元璋在民间称朱洪武(年号),咸与全意同,秀与丰意近(丰姿),秀全即丰咸,是反咸丰的,洪秀全是帮明朝报仇而造反的。

还有说法,丰字拆字为三一,预示,咸丰享寿三十一岁,一核对也符合。

咸丰在位十一年(1850—1861),洪秀全1853年定都天京,1864年身死国灭,做像样的皇帝也是十一年。

咸丰名字叫奕詝,奕为辈分,詝字代表他,于是民间又针对这个进行解说,言为是非口,宁一为安宁,一为江宁,总体来说就是关于国家安宁的是非,而且在江宁。江宁即南京,代表太平天国。

太平军能够从广西金田出发,最终割据东南,所凭借的正是其强大的组织基础——“拜上帝会”。关于这一组织,人们所了解的大多是其教主洪秀全,这是一个杂糅了西方***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怪物。但很少人注意到该组织的创办者并不是其教主洪秀全,而是太平天国早期的重要人物南王冯云山。

冯云山(约1815—1852年),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家世较为优渥。冯云山是一个典型的乡村能人,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冯云山与洪秀全为同乡,且都是科举失意,因而两人十分相惜。

冯云山曾到香港的福汉会学习基督教义。后来和洪秀全一起到广西紫荆山地区传播***教。传教中,洪秀全一人回家,冯云山一人传教,为了拉拢人心,冯云山创建了“上帝会”,并遥尊洪秀全为教主,吸引了一大批***。后来冯云山因传教被捕入狱。在狱中,冯云山“排演八卦”,创建了后来太平天国的历法,称为天历,一直使用到太平天国覆亡。

有了解蔡文姬的生平简介和历史典故的大佬吗?说明一下可以吗?

看到你问的这个问题后,(鉴史以明志)历史爱好者愿意为你回答,同时也希望你好好学习历史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文姬归汉”的故事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蔡文姬与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并称“古代四大才女”,与李清照的卓绝不羁、卓文君的白首不渝、上官婉儿的权倾朝野不同,蔡文姬曾沦落为奴隶,饱受***。

世人流传她《胡笳十八拍》的动人音乐,“文姬归汉”被引为千古美谈,却不知她一生三嫁,遭遇凄惨。

蔡文姬名叫蔡琰,是东汉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文学家蔡邕唯一的女儿,出身书香之家的蔡文姬博闻强识,精音乐,善诗词。东汉末年,时局变化,黄巾起义,蔡邕因为受董卓牵连被治罪赐死,随后军阀混战,边境上的羌胡番兵趁火打劫,掠掳中原一带。

这时,失去父亲保护的蔡文姬,与许多妇女一道被掳到了匈奴。后来蔡文姬在《悲愤诗》中写道,匈奴把他们掳走时,“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其惨状可见一斑。

蔡文姬在匈奴待了12年,她从奴隶成为匈奴左贤王的侍妾,赢得了宠爱并生了两个儿子。后来曹操掌权,思及当年的老师兼好友蔡邕,开始打听他唯一女儿的下落。得知蔡文姬在匈奴,曹操用了千两黄金、一双白璧将她赎回。这就是著名的“文姬归汉”。

离开的时候蔡文姬是痛苦的,她的儿子抱着她的脖颈,问母亲啊你要去哪里,母亲你向来仁慈,为什么这次对儿子这么残忍?蔡文姬“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注定无法兼得,但富有才华的蔡文姬又怎能忍受在 “人俗少义理”的匈奴为奴为妾?

元朝有文字狱吗?

元朝的文字狱寥寥无几。元朝思维变化、创作拓广的广阔宏伟的源泉离不开茅山诗祸。也有人认为茅山诗祸是元朝弃绝文字狱的一个标志***件,元朝之前是有文字狱的。但是茅山诗祸却没有,说明元朝开始抛弃文字狱,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的文学作品中才会出现了那么多关注现实社会、重视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并且最终出现了元曲

据史料记载,元朝刚打下天下的时候,汉族人的反抗情绪非常激烈,赵显就成了这些反抗人的精神领袖,忽必烈却没有杀掉赵显,以彻底的断绝暴乱的后患,而是给了赵显一大笔钱,还找了个地方给他,送赵显去***萨迦寺出家了。忽必烈想这样既能稳定他的统治,又能保全了赵显的姓名。可是公元1323年的时候,宋恭帝因为怀念宋朝,写了几句的诗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他的诗句触怒元朝朝廷,就被忽必烈赐死。

元朝没有太多文字狱的原因就是他们控制的是铁器而不是思想文化,南方***有时候一个村就一把菜刀,想造反都没武器。科举制度也是元朝后期才开放的,所以元朝人的文化和汉文化完全不同,你骂他的话文绉绉点,对方也听不懂!

关注我,分享故事

章太炎《讨满清檄》有云“胡元虽虐,未有文字之狱。”这一说法大体符合事实。

元朝统治者对儒、文那一套并不真正感兴趣,只是做了些表面文章,比如兴办儒学、免除“儒户”徭役、召聘山林隐逸、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等等

元统治者不熟悉儒术,也不了解士人,对汉族的传统文化也感到隔阂和陌生。唯其如此,他们对汉族士人的文字作品一向不大留意,连“夷狄”、“胡”、“蕃”之类字眼也不忌讳(这与清朝统治者成强烈对比)。所以,尽管元初遗民诗文大有“违碍”,也有人告讦,文字狱却兴不起来。当时法网甚宽,元廷不加罪“不召之臣”,遗民尽可息影林下,或结社,或独游,[_a***_]吟咏。

令后人惊讶的是,不仅含意暧昧的诗歌不作吹求,有时甚至“谋反”的檄文也可以不予追究。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江西行省逮捕了300余家百姓,因为这些人家收藏宋末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当年号召抗元的檄文。新任行省参政贾居贞一上任就把这些人全部释放,所缴获的檄文全部烧毁,还查办了一批借口搜缴檄文为非作歹的士卒。如果不是摸准了蒙古统治者的脾气,贾居贞绝不敢这样擅自处置。

易代之际大有“违碍”的文字尚且从宽发落,此后一般性的“怨谤”作品就更受宽大。元代长期废止科举,士人对此非常苦闷、不满,加上***,事事可哀,于是普遍借文学作品发泄牢骚怨愤。作为元代文学奇葩的杂剧和散曲,其中愤世嫉俗、借古讽今的文字内容触目皆是,而统治者不闻不问,似乎一无所知。

上图《窦娥冤》剧照

其实当时刑法有“乱制词曲为讥议者,流”之类律条(见《元史·刑法志》),又元顺帝“后至元丙子(1336),丞相伯颜当国……禁戏文、杂剧、平话等”(明长谷真逸辑《农田余话》)。而像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数那样辛辣的讽刺,关汉卿《窦娥冤》杂剧那样深刻的揭露,都没有招惹是非,可见当时文网之疏。

明初宁王朱权编《太和正音谱》,首列“新定乐府体式一十五家”,其中一家是“盛元体”,其特征是“字句皆无忌惮”,因此又称“不讳体”。的确,元曲基本上是“无忌惮”的,其他文字作品也基本上无所忌讳,不被吹求。金宋避讳极严,元代也不大讲避讳。延祐中,翰林学士虞集才高名大,世家子弟心怀妒忌吹求他的文字作品,指为讥讪,元帝置之不理,这并非个别偶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