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起来,彝族民歌大体上可分为山歌、情歌、叙事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别。
山歌类民歌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河江内彝族地区的“四大腔”。这类结构复杂、篇幅较长的山歌,在各民族民歌中极为罕见。彝族山歌演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分独唱和对唱、重唱及一唱众和、或在一首山歌中,几种形式轮流出现,兼而有之。
彝族表现爱情的民歌很多,有的民歌专用于男女社交特定场合,成双成对的男女青年,尽情地对答酬唱。在这种场合的民歌呤唱方式,小嗓深情,轻声吟唱,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即兴创作,互诉衷肠,朴素自然。
民间歌舞活动,如“火把节”等大型民间歌舞活动,是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彝族舞蹈歌,大都节奏鲜明、音调明快热情,如著名民歌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听过就会爱上它。
彝族的叙事歌大多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除了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人物传记外,还可以用来祭山、祭龙等礼仪活动。
彝族撒尼人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歌曲语调坚定自信,讲述了阿诗玛同阿黑哥,与封建势力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表现了人们内心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这三个民族起源不同 语系也不同,白族 彝族有一定渊源,有学者称白族是汉族和彝族的结合体白族语言属于彝语支,首先苗族起源蚩尤,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近代使用拉丁文创造了苗文,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有文字 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悠久流传和遗存彝族地区的彝文文献载体形制主要有岩书、布书、皮书、纸书、瓦书、木犊、竹简、骨刻、木刻、金石铭刻、印章等,其中绝大部分为纸书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点,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后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等多种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白族之雏形。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一部华夏史,就是黄帝和蚩尤的斗争史!蚩尤是最后一任炎帝。老炎帝部落被黄帝和蚩尤瓜分。十夏九黎,黄帝贵族只占人囗的10%,蚩尤的黎民百姓占人口90%!以后就是认黄帝的贵族和认蚩尤的百姓的斗争!周与楚的斗争,秦与楚的斗争,刘邦与项羽的斗争(刘邦本楚人,却用秦压楚,是为忘祖反叛),以后汉与匈奴(北三苗)与南蛮百越的斗争……
不讲传说,不根据古籍只言片语牵强附会地说,白族的直接可靠祖先是南北朝时期在云贵高原特别是洱海周边的白蛮和河蛮部落;彝族可靠祖先则是乌蛮部落。后来他们以乌蛮为主在唐代联合建立了南诏国。宋代则以白蛮为主建立了大理国。而苗族的可靠祖先是秦汉之际位于湖广地区的武陵蛮或者叫五溪蛮。后面这三族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无需多言。下图为白族
那么他们的可靠祖先之前的前身分别是谁呢?这就是推测了。白族在白蛮之前恐怕和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僰人和昆明夷等当地土著以及中原移民有关。比如以汉唐的西南大族爨氏为代表的***移民逐步夷化,他们给当地人带去了语言但是遵从了当地人的风俗;彝族在乌蛮之前恐怕和数万年前从印度来到中国大西南的一部分族群有关,这部分人我们姑且代称为古彝人,他们是在黄种人祖先来东亚前就进入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的部落。这支古彝人族群在之后的岁月里吸收百濮、百越的一部分,最后被河湟谷底沿川西高原南下的氐羌人彻底融合成为乌蛮。对苗族来说,几万年前从印度经东南亚来到岭南,再北上到达湖广,然后进入南阳盆地甚至来到中原的那部分族群是他们最早的祖先,这部分人我们姑且代称为古苗人,他们后来分化出了古夷人分布在江淮之间、山东半岛和太行山东麓以及辽河流域,古夷人中又分化出了古羌人,分布在关中盆地、黄土高原、河湟谷地、河西走廊。这三种同源的古羌人、古夷人、古苗人在中原争霸最后融合出华夏族。华夏族南下融合百越形成汉族。没有参与逐鹿中原的和争霸失败的部分逃入深山老林成为少数民族。其中没有参与争霸的古羌人由于被后来的华夏族势力挤压,纷纷南下,一路融合当地族群形成目前众多的藏缅语族族群,包括白族和彝族。而争霸失败的古苗人南下湖广,进入山区成为后世的武陵蛮,也就是苗瑶族群的前身。下图为彝族
按语言分类来说,苗族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三大语群,苗族分布广,从湖南湖北到云贵川再到中南半岛都有。后来设计的拼音文字由于方言差异大而无法推广,目前苗族多通用汉语文。而白语有两种分类法。一是藏缅语族彝语支,一是汉语族。认为归于彝语支的多从历史和风俗考虑;提出归于汉语族的多从语言本身考虑。因为白语的语法和汉语几乎一致,词序都是主谓宾。词汇中大量古汉语借词和同源词,更别提现代汉语借词了。这么看上去白语仿佛是一个汉语的血亲语言,甚至可以列为汉族方言了。但是白语中也有不少古代云贵高原族群遗留下来的因素,这也是除了音调之外和汉语的显著区别。白族可算是中国少数民族里汉化较深的民族,也是大西南汉化最深的民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文,有人甚至认为白族就是古代汉族移民的后裔。白族分布主要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重庆等省也有零星分布,有三大分支,西部(怒江)方言和中部(剑川)、南部(大理)方言差异性挺大,无非就是和周边不同族群来往的结果。老白文基于汉字设计,现在的拼音白文由于方言差异而推广不佳。彝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大方言的区别,互相无法通话。有老彝文,多为宗教书籍,新的规范彝文在凉山州得到应用,其他地区由于方言差异大而无法推行。语言和同语支的纳西族、傈僳族、怒族等最为接近。彝族分布主要在川滇黔,由于分布地区不同产生不同分支。有的早就进入封建社会,有的上世纪五十[_a***_]还处于奴隶社会。所以彝族各分支的守旧顽固程度天差地别。相对来说,川南和滇东北的大小凉山彝族最为守旧,社会发展严重受阻,古代风俗保留比较完整,以说彝语为主,而云南其他地方彝族比较开放,兼通汉语文,和周边族群同步发展。彝语在历史上深刻影响了汉语云南方言,尤其是音调和节奏,很直观。下图为苗族
人口的话这三族里苗族最多、彝族其次,白族最少。要说渊源的话,从历史上看,这三族均为亲缘民族,彝族和白族关系更近些,目前这三族分布地域在大西南特别是云贵有大量重叠,在新时期相互之间的密切交往一定会打破传统成见,和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走向融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