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分析诗词

  1. 如何判断诗词、诗歌的优劣?

如何判断诗词诗歌的优劣?

个人觉得,诗词诗歌无所谓优与劣之分。一个作品呈现出来,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他(她)此时此刻的心情,但在别人看来,这可能不是诗、不像诗,但对作者看来这就是诗,因为表达出了此时作者真实感情

漫卷诗书喜欲狂也罢,此心安处是吾乡也罢,欲觅吾心已自难,更从何处把心安也好,都是作者真的感受!

评价一首诗词是否是上乘之作,个人认为最主要看它这几方面是否过关或达标!

文学理论分析诗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意境没有意境的诗词算不得好诗词!什么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画面感,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构思奇妙构思奇绝构思旖旎构思瑰丽的的画!正如大文豪苏东坡评价唐人王维的诗:“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大诗人也是大画家,摩诘是他的字,王维可谓诗书画三绝吧!最起码应该是诗画双绝吧!这就是意境!

(二)表达。有好的意境有好的创意,有丰富的画面感还必须要有好的表达!什么是好的表达?所谓好的表达其实就是修辞炼句!就是措辞炼意!作为一个优秀词人或诗人必须掌握普通作家三倍以上的词汇和词汇量,这样才能写出意境高古瑰丽,立意高远深邃的诗词佳品!有的文章写不好就去写诗填词,其实创作一首好的诗词作品,不亚于写一篇优美的散文大家熟知王安石的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吧!一个“绿”字使整句诗整首诗充满了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可当初“绿”并不是最早用字,开始使用“过”、“来”、“吹”等字但都觉得效果不好最后选用的是“绿”!这就是表达!

(三)诗“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一首没有诗眼和词眼的诗词作品,总会有一点美中不足,或者干脆说是不完美的!什么是“眼”?眼就是高度,眼就是主题,眼就是中心,没有眼就没有高度,没有眼就没有宽度,没有眼就没有厚度!也就不会传唱流经久远!

文学理论分析诗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的我个人认为就不是太重要的了!能够做到以上三点就是一首非常不错的诗词了!

我认为能打动人心的诗就是好诗。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不光是抒情诗,还有叙事诗和哲理诗,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要想打动人心,诗必须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折射,读者朗读时候,才能引起共鸣



其次一首好诗还要能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和节奏。韵律和节奏就要通过押韵来实现,押韵不仅使诗具有了音乐性,便于朗读和记忆,相同的韵脚又构成一种复沓,起一个强调的作用。所以,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很重视押韵。
再次,诗歌就是创造,就是要给读者提供新的东西。这就必须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发现、挖掘新的东西,或从旧东西中翻出新意来。要想有发现、有创造,要怀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美啊,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一句话点明了美的发现,诗的发现与爱的关系。要想有发现、有创造,还要怀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予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

文学理论分析诗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诚邀!这个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不过,诗词或者诗歌的好坏,虽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见仁见智”不代表可以不懂装懂或者胡说八道。它们的好坏或者优劣还是有一些最基本的评判标准的。

第一,总体来说,是否体现了***的要求。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的确不是一句空话。“真”是指情感上的真,如果一个人写的东西,别人一眼就看出是空话套话,一看就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东西,而是套用格式来“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么就谈不上真。要“真”,就得动情,就得寄情,作者没有情,诗词就显得乏味。

《诗大序》中说:

“善”则是一个价值观导向的问题,对于我国的文学来说,尤其如此,所以白居易他们说“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定要有所讽刺,有所寄托,这才算是好的文学作品。所以这帮人为了有所讽刺和寄托,把歌诗当成奏章,就像鲁迅先生的“投枪匕首”,这种唯工具论,最后必然会损害文学作品的美感。

“美”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它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最起码基础。孔子个人非常喜欢诗经》,他跟子夏谈论《诗经》的时候,其着眼点却是“善”大于“美”。

“绘事后素”的意思是,形式在内容之后。也即不能只顾形式而不顾内容,更不顾价值观。梁陈之际的宫体诗之所以遭人诟病,即在于此。

不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其基本仍在于形式。因为即使你的意思很好,但是你拉拉杂杂说了一大堆,别人都不想听的话,那就不是文学。因为“文”的本意就是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也即好看的花纹。我们形容一篇文章很好的时候,竟然会说,如同天机织锦,灿若云霞等等。不外乎是在强调其形式的重要性。

那诗词呢?“美”就体现在形式上,体现在音律的和谐,言辞的美丽,搭配的得当等等上面。但是无论如何,“美”也应该有所附丽,如果单纯的形式美而无法引起人们内心的情感波动的话,这种“美”是空洞而失败的。

诗词与诗歌的优劣,另一网友回答说,不能写的太透,不能写的太白,想要表述的[_a***_]主旨,最好遮遮掩掩,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

窃以为不完全对,中华文化的底蕴是含蓄,而非隐晦,流传千古的诗词名作,皆是表意通畅,不只文字隽永,而且寄托深远。当然诗词之含蓄,是指不露堆砌,不作狂怪之语,不哗众而取宠。而不是以艰涩之语,故作高深。古人中有这样的作品,多为人所垢病。

作诗无今古,欲造平淡难。(梅尧臣《赠杜挺之》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

可见好的诗词,一定是浑然天成,不露堆砌生硬,这里的平淡,并不是平淡无奇的“平淡”,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之平淡。“平淡”中蓄含一个“真”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黛玉教香菱学诗,说: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平仄相对,虚实相对,若是得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见诗词贵一“真”趣,真则感人,真则易引起读者共鸣,语言因“真”而谐美。究竟平仄也是余事,诗言志,可律可古体,有何不可?

如今有些网友见我写的古体诗,不说诗好坏,先问律(我写律一定注明律诗,否则全是古体),其实大可不必,古人写的古体诗名篇很多,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就是古体诗,没有人因为它无律,就否认它是千古名篇。古风因为对律不甚讲究,更易直抒胸臆,才是现代人应该写的。律诗,如果力量不够,还是不要作的好,因为现代人,本来语言就馈乏,戴着脚镣跳舞,生搬硬套的写出更可憎的字句来,得不偿失。所以不要本末倒置的一味追求格律,待写古风有了语言基础,再涉及格律为好。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句)。意思是说人生做学问或成大事者,如登高望远 ,须耐得寂寞和他人的冷眼。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末句)原词是寄托对爱的艰辛和无悔。喻:成大学问 ,大事者,须坚定不移,孜孜以求,废寝忘食,即便憔悴、消瘦下去,也无悔。此第二种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词末二句):是人生经历很多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望后,而不经意的回首间,那心里寻求的她,已经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你了。

可见流传千古的诗词名篇,皆是经过这三种人生境界的陶冶,洗尽黄沙始到金,返璞而归真的。古人之诗才 ,莫不是读书破万卷的诗外之功!

诗还有一字,“雅”,写诗是雅事,诵诗也是雅事,所以好诗一定不是用俗不可耐的语句堆砌而成的。“雅”与“真”是诗的灵魂,“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濡养诗的不二法门。然而现代诗歌,却全不是那么回事,以前还有顾城,席慕容等现代诗人,均写出了具有一定高度的现代诗,而现在一个稍识文字的人,也可以写诗,一个得了脑瘫的村妇也可以写诗,诗好像真的是谁想写都可以写了,而不再是饱学之士的事情了,她的那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真的不忍卒读,而专家却额手称叹,津津乐道。

不能不说中国西化的太严重了,中国中西方的毒太深了。人的道德堕落了,诗也堕落了。如果说欣赏古诗词需要一定的学养。现代诗则不用了,因为它有两个极端,有的人写的诗就是***会说的大白话,有的真的象那位朋友所说,遮遮掩掩,晦涩难懂,如同天书,给读者留下的充足的想像,是不知所云。

最后,愿诗之振兴,如国之振兴,疯语不再是现代诗的基调,人民不再是口号中的崇高。谢谢邀请,直须看尽洛城花,愿与你益友畅淡,激扬中华之文化,指点江山之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