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结合文学作品谈谈悲天悯人的故事

  1. 人性角度,功名利禄和悲天悯人矛盾吗?

人性角度,功名利禄悲天悯人矛盾吗?

功名利禄指的是名利地位,而悲天悯人是指一个人社会的***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从人性的角度看,俩者应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个看重功名利禄的人是很难产生悲天悯人情怀的,比如宋江这种人,他虽被逼上梁山成了寨主,但他念念不忘光宗耀祖和效忠朝廷,虽李逵等一班弟兄极力反对招安,宋江还是用他的巧言令色迷惑了大部分将领,把梁山大军变作朝廷鹰犬后去征讨方腊起义军,最终也只能落得个众叛亲离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

再看看包拯和海瑞,他们身在朝廷心系苍生,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对上不卑不亢对下不负苍生。包拯甘心冒掉脑袋风险斩杀薄情寡义杀妻灭子的皇帝驸马,海瑞宁愿被罢官也要为民***严惩欺压百姓的官二代,成为千百年来悲天悯人的化身和口口相传的“青天”。

结合文学作品谈谈悲天悯人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样看来,功名利禄和悲天悯人似乎矛盾的水火不容,其实并不是这样,实际的情形远比我们想到看到的复杂的多。追名逐利和悲天悯人是人与生俱来的俩种天性,只是漫长岁月的洗礼让有的人侧重功名利禄而淡漠了悲天悯人,有的人倾心于悲天悯人逐步摈弃了功名利禄,而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二者兼而有之。


曹雪芹在《好了歌》中说到: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可见,凡夫俗子都是济济于余功名利禄的,那这和悲天悯人矛盾吗?

我看不矛盾,功名利禄并不是贬义词。

结合文学作品谈谈悲天悯人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只不过在文学作品中,许多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不择手段,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底线和原则,因而使得这个中性词反而有了贬义的意味!

比如陈世美,为了成为驸马,追求功名富贵,抛弃了糟糠之妻秦香莲。比如贪官和绅,为了追求富贵,奉迎拍马,不顾老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追求功名利禄,一定和悲天悯人相矛盾。

但是,有更多的人追求功名利禄后,却也能造福一方百姓,做出一定的政绩。

结合文学作品谈谈悲天悯人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富贵词人晏殊,比如实行一条鞭法的张张居正,又比如清代名臣,李鸿章、曾国藩等,所以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者并不矛盾!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追求到功名利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造福百姓的胸襟抱负!这不就是悲天悯人吗?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人而言,追求功名利禄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状态,是奋斗的动力。也是和平年代实现扶危济困、兼善天下的社会理想的必经之路。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最宏伟的目标,如果不得志也只能做到“独善其身”,而要“兼善天下”,一定要显身扬名,即所谓“达”。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平天下”作为终极目标,其实本身就蕴含着悲天悯人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功名利禄与悲天悯人并不矛盾。

杜甫一生心系天下,家国情怀虽历万劫而终不改,但他身处乱世,自身难保,虽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枉自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王安石金榜题名,做了巡抚方可造福一方,做了宰相才能实施变法。***、***总理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也很难当上总理,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可见没有功名利禄,徒有悲天悯人之心也是枉然。

当然,有些人追求功名利禄仅仅是为了个人,所以一朝得势便巧取豪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这种追求功名利禄与悲天悯人是背道而驰的,如严嵩、和坤之流。

追求功名利禄无可厚非,在和平年代它是实现悲天悯人的社会理想的必经之路。得志者只要秉持一颗公心,不忘初心,则功名利禄和悲天悯人是可以有机结合,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