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五四文学理论主张什么

  1. 如何理解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人的文学”的文艺观点?

如何理解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人的文学”的文艺观点?

评价个人中国有句古话:"知人论世”。即把评价一个人必须要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可以理解为“论世以知人”。

周作人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五四”时期。众所周知,“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所举的两面旗帜是民主和科学。当时,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理论倡导下,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主张“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要排斥、反对“非人的文学”。周作人在《平民的文学》中,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口号,后来被“文学研学会”作家所***用。

作为鲁迅胞弟的周作人,在他一生的早期,追随兄长鲁迅,还是比较进步积极的。不要因为后期当了汉奸而全面否定他,这样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对他不公平。

五四文学理论主张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纵观周作人一生,论者认为周作人身兼“叛逆”和“隐士”双重人格。他不像鲁迅那样金刚怒目,大义凛然。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周作人则相反,生性懦弱,惧内,就因为惧内而听信日本老婆的挑唆和鲁迅分道扬镳了,就像他的文章一样,平淡冲和。他的归宿令人唏嘘,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的确不***。


1918年12月 ,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

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和他的社会理想,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主要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要以严肃的 ,而非“游戏”的态度 ,去描写“非人的生活”,为人们展示理想的生活,促进健全发展,要求文学中能够写出人性,文学内容的革新变得重要起来,毫无疑问,中国长久的礼教的束缚下,文学内容多是陈腐的,也是这些礼教的再现,缺乏人性的,因此,内容的革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

五四文学理论主张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其实质是人性的,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几颗星之一。很多学者在研究这段文学史时,都无法将周作人置于这段文学史之外。较之于散文,他的文学评论文更为流行。其中,写于1918年12月7日的《人的文学》无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文章开篇就指出现代文学发展的任务,即提倡,发展新文学,也就是人的文学。相应的,也就是指出了当前排斥,反对的对象,即非人的文学,在提倡发展新文学的同时,必将受到来自非人的文学所代表的旧势力的阻挠。随后周先生又对新旧两个字做了分别的阐述。随之,周先生再从新旧问题链接到“人的文学”这一中心问题上,顺着前面对新旧问题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人的文学产生的长久性,至于现在我们对“人的文学”一词的陌生性,周先生将其原因归结予人类的愚昧性,他用生动的比喻指出人会碰壁,并有其有意性,主观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人在获得真理道路上选择的多样性,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想要提倡“人的文学”,就要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破除人的愚昧性,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五四文学理论主张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对于中国对于“人”真理的发现,周先生指出欧洲更早。在欧洲历史上,对人的真理的大讨论总共有三次,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法国革命。“认识你自己”,成为苏格拉底表述人对人自身的认识启蒙经典名句,这种自由仅仅是对于欧洲成年男性的自由,至于女人和小儿的自由发现则姗姗来迟,到十九世纪才有萌芽。不管怎样,光明确实在欧洲出现,但反观中国,对于这类问题从来得不到正面的回答,以至于现在还是一片空白。

其后,周先生进一步阐述了提倡人的文学的原因,大致是希望在文学上提倡“人的文学”,提倡人道主义思想,用思想指导实践,净化心灵。


五四运动时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提倡“平民文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在《人的文学》中,其核心思想为人道主义,而这里的人道主义更多的则是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从这种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了建立人的理想生活,重视文学表现人道主义的重要性;表述了对人的个体自由最充分的尊重,并将文学界定在最具人性和个人性的命题上。

“五四”新文学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产物,周作人的文学观的核心是人道主义,而其两冀分别是个性主义和博爱主义,他以西方的人道主义为新文学的哲学基础,把个性的人道主义与博爱的人道主义二者结合为一体,形成个性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但在综合的过程中,个性主义的成分更为浓重。周作人之所以把利人利己结合起来,是因为他认为在中国根本缺乏的是“人”的存在,爱人者和被爱者都没有自觉,因此即使主张仁、义、礼、智、信,也绝不可能在中国真正实现。因此他选择西方的人道主义作为中国新文学哲学基础,最终仍是为了满足反封建的思想要求。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名义上是谈文学,实际上充满了有关人的历史哲学思辨色彩,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确立了“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概念,在文学史和思想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果我们以隔了一个世纪的文学观去观周作人20世纪初提出的“人的文学”观,也许会觉得他所揭示和阐释的只不过是现代文学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但在当时那样一个有着从来不把人当作人的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古老国度,“人的文学”无疑是一盏明灯,为刚刚从黑暗中醒来不久的中国文学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尽管步履蹒跚,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却始终向[_a***_]的行列迈进,使中国新文学首次具有了与世界文学相近的基本观念。毫无疑问,这是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最大的贡献之一,“五四”时期也是周作人风雨波折的一生中最富光彩和生命力的一段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