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开明文化文学流派,开明文化文学流派有哪些

  1.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与黄帝有何关系,为什么会有一个“黄老学派”呢?
  2. 先秦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文学主张及艺术成就是什么啊?
  3. 我国古代的文化顶峰是在什么时期?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黄帝有何关系,为什么会有一个黄老学派”呢?

黄老学派: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尊黄帝、老聃为学派的创始者。"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个人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思想文化传承角度来分析,黄帝和老子在本质上是具有思想传承关系的。

传说古有伏羲演先天八卦,神农、皇帝、文王依天天八卦而成“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连山》为神农所著,以艮为首,黄帝将伏羲、神农的先天八卦和《连山》归纳整理形成了《归藏易》,“归藏”即为归纳收藏之意。《周易》为周文王所著,以乾为首,坤继后,讲阳唱阴合,尚阳刚而下阴柔,这是周代的主张。这些哲学理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影响了道家、儒家法家等后世诸家。

《归藏易》以坤为首,以阴为主,以静为道。老子从黄帝《归藏》里面继承了两个思想:一方面,道化生万物;另一方面,万物都要归藏于道。同时也明确提出了阴阳变化所产生“和”的结果,《道德经》四十六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些说法也是对黄帝《归藏易》思想的深度挖掘和再创造

开明文化文学流派,开明文化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说:老子从黄帝的思想中吸取并创造出自己的《道德经》,也与黄帝一起成为黄老学说的代表者。

个人观点,敬请斧正!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开明文化文学流派,开明文化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也许是“黄老之术”的出处。

《老子》,即现在常见的《道德经》。

《黄帝》一书,不见有书留传(也许本人孤漏寡闻,没见到此书)。

开明文化文学流派,开明文化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世传有黄帝之名的《黄帝内经》。然而《黄帝内经》与老子思想却格格不入,不能与《老子》并称“黄老之术”。

理由很简单,《黄帝内经》大论阴阳五行,而《老子》虽言及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仅仅出现一次,再无多述。不仅如此,老子对五行极力反对:“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故,欲知“黄老之术”是什么,必须见到《黄帝》真本,看其内容,才能知道。

其实,“黄老学派”不是黄帝和老子的学问,只是稷下学宫的学者托古立言而已。

黄老学派,作为一个概念的名称从表面理解很多人会认为是黄帝和老子的学问,但是它真正的含义和道家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是众说纷纭,模糊不清。

黄老学,产生其实是在春秋末期时期社会秩序和制度的崩塌,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各个君主国的君主们开始寻找新的治国方案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从而在兼并战争当中取得胜利。

而在这样一种需要之下,百家学说就产生了,而当时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更为开明的齐国,继承了春秋末期“养士”的传统,当时齐桓公为了求得安邦强国的治政之道,创办了稷下学宫,给那些厉害的学者以较高的政治和身份上的地位,同时给他们著书立说的学术自由

而到了齐宣王的时候。百家争鸣,托古之风开始盛行,每一个学问家为获取自身的地位,纷纷开始,***托黄帝和老子的名,来立自己的学说,因此兴起了一批学习黄老道德之术的学者,汇聚了以“道”为中心,服务于当时的王政的黄老学的学术思潮。现今我们所知的《列子》,《庄子外杂篇》等都是当时的产物。

而直到汉初时。已经形成了黄老道家,而黄老道家的信徒在汉初时遍布全国,甚至简单来说,汉景帝,窦太后,汉文帝,曹参等都是黄老道家的信奉者。而直到西汉中期之后,因为汉朝的经济和政治上已经形成了发展的态势,无为而治的政策,会使得当地的地方诸侯的力量壮大。因此,到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的统一,而黄老道家也到达了自己的末日。

我认为《黄帝内经》与《道德经》的共同之处在于研究天研究人,研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生命观,老子的世界观是有无之徼妙(常有以观其徼,常无以观其妙),黄帝的世界观是天地之气形(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即常无以观其妙者是在天为气,司天在泉气交变(道生一,无内无外之大小无极),常有以观其徼者是在地为形,负阴抱阳冲气和(一生二,无中有中之生有化无),夫通天者,道,生之本,一,本阴阳,二,其气三,三,其生五,万物,其合六,司天在泉气变,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谓天人合一观,观世界,观生命,观其妙,观其徼,观其生,观其复,其顺生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十逆返(复)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变,其顺生者,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天道之尊也,其逆复者,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人德之贵也,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恬谈虚无,真气从之道生之,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德畜之,

老子没有开创过任何一个学派。其实道德经是函谷关的官员们向老子讨教,让老子传授他们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好官,老子也不好拒绝才写下了一篇警世名言,是后来的文人墨客把这篇警世名言给说是道德经,这才有了道德经。

先秦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文学主张及艺术就是什么啊?

孔子的贡献是发展出了个人修身与理想人格的***学体系,即“君子德行”。

孟子以“仁政”为中心观念的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仁”学,发展了“仁”在政治实践方面的意义

荀子提出的思想,主要是性论、礼论和心论,突出的是对“体制”的论证和对制度的辩护。

我国古代的文化顶峰是在什么时期?

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唐宋时期,两者很难说谁是顶峰。

从思想角度和文明开化来讲,春秋战国更胜一筹,从文***灿烂角度来看,则是唐宋时期占据上风。

包括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尉缭子等在内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和基因。那是一个非大一统的时代,统治者尚未取得对社会的绝对控制权,未能建立起专制统治,没有形成占主流地位的文化潮流,所以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当然,因为没有建立统一的***,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差,也导致社会缺乏秩序,长期处于纷争与战乱之中,普通老百姓处于颠沛流离和战火纷飞的悲惨境地。这是时代的悲哀,大争之世是天下不幸百家幸,灿烂文化与社会悲剧交织在一起。直到秦汉时期,大一统成为民族心理和社会组织的潮流,这种局面才得以暂时结束。

从思想层面看,战国结束以后,中国就陷入了停止状态,再也没有新的发现和突破,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我们的思想就被禁锢了,只有理学家们的注释、解读。所以,康德说“中国没有历史”是有一定道理的。

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历史没有进步和发展,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重复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这也是西方小看我们的原因之一。

当然,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灿烂篇章,这是与中国的象形文字有关,是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才导致的,但也不过是文人墨客、王侯将相们的盘中餐,对于***普罗大众[_a***_]有限。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有优越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什么“千里当官只为财”、“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等反映了我们文化中对权力、金钱的崇拜,人们逐渐丧失自我和独立性,成为“圈子文化”的奴隶,永远不能自主。

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文学,商周诗三百,楚之骚体,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小说。”故而窃以为,一代有一代之文人。各放异彩,各有千秋。座座顶峰。

综合政治、经济、文化这三方面,真正的巅峰是宋代。政治清明,文人敢于议政和变法,比如王安石变法,以及苏东坡、包公等人。经济发达,出现纸币和夜市。文化方面,书法、宋词、勾栏等等,是封建社会的顶峰

最佳答案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

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

两宋(特别是南宋)时期

明朝中后期

这三次文化高峰时期各有特色

春秋战国

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期的的曙光,造就一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春秋战国的文化比以前是质变,影响更是持续到现在。

两朝盛世唐宋文化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文化顶峰。有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杜牧、等等;其中李白(诗仙)和杜甫(诗圣)通称“李杜”是诗坛的最高峰,至今无人超越;还有唐宋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另外还有北宋伟大的词作家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其词的豪放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还有以柳永等人为婉约派,其词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界以楷书为代表有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称“颜骨柳筋”;还有草书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其中张旭称为“草圣”;画家以唐朝的吴道子、李公粼为代表,其中吴道子称为“画圣”;还有书法界的“宋四家”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频;

文化顶峰在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时期,毕竟那时的思想展示程度各具一格,为思想碰撞丶交流丶融会的最佳时间段。

至于后来的文化盛世,在焚书坑儒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格局。这是有局限性的,至少在思想上如是。

基本格调即为(卖与帝王家),无论诗词歌赋,都只能括囊一面,且少于如孟子荀子般争论人性善恶的更深层次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