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回答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孔子在长期的生活和经历中总结出了大量的审美情趣好自然之间的精句: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孔子倡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长达 14 年的“周游列国”之行,是孔子对***们进行的不同寻常的游教。孔子善于以自然、社会为课堂,就地取材,抓住各种机会教导***。游山使孔子对生命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他将诸如温良、慎敬、宽裕等优良品行都纳入仁的范畴,不仅自己自觉践行仁德,也教育***们“克己复礼”,力求达到仁的境界。《尚书大传》中对“乐山”的意境这样解读:“夫山者,岿然高,岿然高,则何乐焉?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乐于山者也。”这里不仅描绘出山的巍峨雄壮,草木繁茂,而且道出了高山无私奉献,恩泽万物的高尚品格。孔子的游山之乐思想核心是“礼”和“仁”,目标是“乐道”。孔子希望改变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局面,以乐游的方式“克己复礼”,出游中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在游历中孔子因礼得仁,将仁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将仁人君子的品德比拟为自然山水,即“山水比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9150.html
上一篇
韦勒克文学理论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