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审美论文

  1. 人们通过对文学审美的介入和利用,是否还原了《诗经》的本性?

人们通过对文学美的介入和利用,是否还原了《诗经》的本性?

谢邀!

如果古今之区别,能够通过文字审美的介入和利用还原到重叠无误,也就没有必要在考古了。

因此无论现代人们通过什么手段途径都是不可能完全还原《诗经》的本性。因为你无法克隆当时社会现状及作者创作思想背景用途。只能说我们通过研究,也来越靠近《诗经》的本性。

文学理论审美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涉及以下二个方面:1、从文学的功能角度看,审美性和功利性的***2、从中国古代文学史角度看,由《诗经》衍生出来的“诗教说”,对《诗经》本来面貌的改造问题于是,笔者针对这两个角度,做以下内容的整理——

首先,有一点需明确:《诗》创作时代早的为周初甚或殷末,晚的为春秋中叶,前后大约有五百年。后,相传为孔子删诗成“诗三百”,然而,有些作品在收录入《诗》三百之前,已经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故,从《诗》创作的时间跨度、整理看,其本身就十分复杂,不能单纯倾倒向任何一边,于是进入以下探讨——

《诗》中的创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文学理论审美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西周前期:抒发人们生活感受的诗歌均见于《国风》,而《雅》、《颂》多为用于祭祀和其他重要仪式的诗歌,所以多按照目的写作,或本身具有相应感情或者纯属奉命行事

2、西周中后期:主要是《风》、《雅》有了明显发展,《风》的个人色彩较前期有所增加,由于***的环境,《雅》多了对于时政的批判性作品。当然,在艺术手法自然更加成熟。

3、东周时期:按照西周传统继续发展——一类抒写日常生活感受,一类涉及统治者。有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这部分对于《诗》的分期,笔者参考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故不详细复述。从上述分期看,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对应了《诗》抒发个人情感这条线,文学的“社会价值”功能对应了祭祀、时政。当然两者有同时具有的地方。根据西周前期的情况,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诗》在变成《诗经》之前,本身就具有审美、功利性两种属性。简而言之,经过筛选后的《诗经》里,有些篇目本就是为社会用途而写作的。根据西周中后期的特点,我们也得出第二个结论:文学的社会性,会随着时代发展做出变化。

文学理论审美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显然,文学的审美性和功利性本就是不矛盾的、并存的,《诗经》保存的有些篇章本就是借助“诗”这一形式表达对于社会的看法的。

《诗》成为《诗经》是由于孔子的缘故,被奉为儒家经典,因为孔子主张提倡“礼乐治国”,《诗》作为文艺的一部分,也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之路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实现“社会价值”,本无可厚非。但是孔子以及后来的人都将《诗经》作为一部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的书,却是掩盖了上文提到《诗经》成书的复杂性,例如否定了《关鸠》中天真朴素的爱情,认为是后妃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