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感觉什么都有,大家就是在里面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片天地。以前,豆瓣是小众的,很多软件都是从小众慢慢变得大众的,小众里的信息往往比大众的要来的准确。慢慢发掘,还是可以看到里面的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所以豆瓣给我的感觉就是信息的一个汇集处,你要什么就去找。
谢邀
首先,我想说我身边还挺多人看豆瓣的,其实我觉得豆瓣就是一个打分的系统,网友上去或推荐,或批评,但是,不管听到什么信息,我们都要有选择去倾听……
有人说,现在的豆瓣已经被水军占领,其实不然,豆瓣的评分只是一个参考,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们不用太在乎别人的眼光,自己应该去感知……
我最直观的看待它的时候,是去年摔跤吧!爸爸上映的时候,之前不太看豆瓣的,但去年正好看到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网友呼声都挺高的,所以,自己去验证的一下,就觉得还蛮不错的,等我们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它已经红了,别人才去看,顿时觉得自己走在了别人的前面,所以说,自己还是要有信息判断的能力
豆瓣上当然有些人为了钱或者利益去出卖一些东西,他们故意去赞美一部作品或者黑一部作品,这当然是不好的,但我们好像也没办法去阻止人家,唯一能做的就是擦亮自己的眼睛
最后,希望大家在网上都做一个绿色的网民,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些收获!!!
(附豆瓣部分截图)
以记录心情、展现自我为主要社交目的;以内容为中心;关系多为陌生人为主的弱关系;内容/用户有强烈的共同属性;多数用户原来没有社交关系,平台通过内容引导用户之间产生社交关系。
这就是豆瓣社区。
越来越没有人用豆瓣了。
今天豆瓣全站讨论豆瓣的生存问题,我也插一嘴。
现在豆瓣日活430万,尚且不如一些新兴app(当然现有用户看来并非坏事)。
豆红几十条转发都算热乎了,谁要是几百转发就是当天全站热门,而99%的人玩的都是单机版。
这相当于几十,几百点赞,全站热门只有几百点赞,这在知乎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还能玩的,肯定就是喜欢这种氛围的人。
所以豆瓣的主要问题其实是,用户已经流失大半了,剩下来的都是喜欢树洞的,你和他们说要救亡图存肯定是不可能的,喜欢热闹的已经不玩了,再改一下反而连喜欢树洞的人都不玩了。
这个类似于***网最后两年的死局,怎么搞都是死。
所以其实豆瓣的推荐算法也并不是去大数据,而是流量盘子实在太小,没法精细化的推荐了,如果精细化的推荐,可能刷嗨了俩小时就刷到2012年甚至09年去了。
现在豆瓣的优秀内容也并不是说没有,但是都碎片化和个人化了,你说图文平台和b站不一样,但是豆瓣其实也没有什么图文平台的长篇大论了,豆瓣现在基本和饭否区别不大。
还是同性恋的集中地。今天,七月三号,豆瓣首页就有四篇同性恋文章。感觉现在同性恋就是先进就是文明,谁反对谁落后。豆瓣有为数不少的垃圾文青聚集。也不知道是否是操控网站的人恶意为之。
豆瓣上的专业学者较多,对罗振宇的真实知识水平,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从罗振宇的脱口秀来看,真正有完整知识体系的人会发现,罗的知识点非常零散,顶多就是一个“读者文摘”的口述版。按照真正的学术训练出身的知识生产,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知识图谱的逻辑。
虽然罗振宇的节目强调"逻辑思维”,但是听了之后,发现是没有什么逻辑可言。真正的带有逻辑的原创知识生产,是会把对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把知识点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读者文摘,起码还要指明出处,尊重观点原创者的知识产权。但是罗的讲座,基本上不提自己的观点来自何处,这样就让人对他的原创性存疑。如果只是文摘,却包装成他自己的原创,那就有抄袭之嫌了。
这种知识创业,其实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而是一套文摘内容产业链,由内容团队来汇编文案,由一个包装出来的知识大V来发布出来,看起来是大V的原创内容,其实只是一种集体摘抄。
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用来获得社会名望、社会***和混社会圈层的一个重要的敲门砖。但是大众对于知识点的渴求,远远对于把知识点讲明白的渴求。也就是说,只需要知识点来撑门面,可以成为在人前高人一等的炫耀的资本。
微信公众号“拾遗” 作者:拾遗,就指出,“罗胖子更多意义上满足了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
对于有强烈知识需求、却不求甚解的人,罗振宇提供的这种快餐式 知识拼盘,不需要花功夫深度学习,即买即用的知识便利店,但是却强烈了伤害了那些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去研发知识体系的学者和原创作者。
豆瓣是一个高知人群为主的知识社群,很多当年留学、读博的豆瓣网友依然在豆瓣上停留,所以罗振宇这类贩卖拼凑知识点的“知识贩子”遇到真正的知识生产者,自然是会被打回原形的。
我觉得2.6分都是给多了,很多分数好像是网络水军撑起来的。豆瓣上已经开始在声讨拿钱捧场刷分的水军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9423.html
上一篇
隐含读者 文学理论
下一篇
审美属性 文学理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