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王充文学理论主张什么

  1. 王充说:“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说一说看法?

王充说:“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说一说看法?

借命运赋里的几句话回答一下: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下在上面前,必须以比上级愚蠢的面目姿态出现,以衬托上的聪明,这是下对上尊重的起码表现。上在下面前,则相反,表现得像父母一般。***如上下会面的情形被旁观者看到,以为上真的聪明,下真的愚蠢,显然是不对的。如果把两人地位调整成相反的,那么,愚蠢的外观也会立即调换位置。遇,指遇到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大官。遇到了,自己地位迅速提升,外观一下子就亮堂、聪明起来了,一改往日灰暗、木纳的形象

王充说:“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说一说看法?

王充文学理论主张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森屿屿,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出自《论衡

  • 关于王充

王充是东汉时期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的主要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思想的立论依据,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的“天人感应”一说形成对立的局势,他的思想主要表现为:生死自然,倡导薄葬,反对神化儒家思想,且王充注重实践出真知,用事实验证言论,让道家思想有了事实依据而非空说无着。

王充文学理论主张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论衡》一书是王充的代表作品,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作品,《论衡》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 《论衡》节选:卷一·逢遇篇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尊於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於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 《论衡》逢遇篇的译文

操行有一贯优良的,对于做官,并非总是被赏识和重用的。人品的好坏,是关于才能和操行方面的问题;能否被重用,是时运问题。即使才能高超品行高尚,也不能保证一定就会尊贵;而才能低下品行恶劣的,也并非注定是卑贱的。即使有人才能超群,品行高尚,不被赏识也只能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人才能低下,品行恶劣,却被重用地位在众人之上。历朝历代皆有各自有选拔“士”的标准,而“士”也各有猎取功名的途径。升迁在于受到赏识,落第在于不受赏识。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就是贤能之辈,只不过是有良好的机遇受到重用罢了;地位卑贱低下,也并非是愚笨之人,只不过是不被赏识。所以只要获得机遇被赏识,即使品行恶劣的,也会在夏桀的朝廷上受到尊重;不被赏识,虽有高尚节操,在尧的朝廷上也会位处卑贱。因此,被赏识重用还是遭厌恶斥退,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臣子才大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与君都有大才,而道德却有清浊高低之分;有的是虽没有道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而是仗着姿色受到宠爱。

王充文学理论主张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逢遇篇想要表达内容:人的品行和才能并非是保证仕途顺利的万金油。古人都懂得良禽择木而栖,未必可得中意之良木的道理,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朝纲遇庸则废,庸者却有尊贵之时。读懂现实的人,是有大智慧之人,尽管其未必有好品行和高才能,这是现实,历朝历代的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常有失意之人慨叹时运不济,但事实上也足以说明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对于大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适应以谋求长远发展,而非自艾自叹,以平常心态对待世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完整的句子如下

(《论衡·逢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

这就是说,居于统治阶级高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具有道德的好人,那些“能薄操浊”,即既缺德又无才的人,却往往爬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这都是“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的原因。这一理论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阴暗面,应当说是大胆而深刻的。

王充不相信“天人感应”,更不相信“善恶报应”,所以,提出了人的善恶祸福都是由“命”决定的理论,在***思想史上被称为“命定论”,即认为人的祸福得失、生死寿夭都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

这里的命与“唯心说”的命是不相同的,指的自然界的命,有点像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命。但是在当时的理论基础下,王充还达不到完全唯物主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