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纯文学需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但目前的环境似乎不怎么允许。
现在的纯文学是因为不够纯粹,所以读的人少了,我们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提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知道什么时候重提。
《收获》仍然是中国第一刊吧!其他好像都差一点,更多的几乎看不到了,比如以前的牛汉主编的《中国》,云南的《大家》等等,甚至已经消失了。
首先,问题中的语言表达就有问题,《人民文学》、《收获》、《当代》都属于文学期刊名称,不是纯文学作品。其次,这些期刊发表的纯文学还是有人喜欢看的,只是人数渐少,主要是专门从事文学工作者。毕竟网络时代了,一方面网络给大多数非文学工作者提供了写作并发布的平台,不用找传统的期刊杂志发表,所以很少接触这些期刊。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读书软件很多,想看什么书很方便操作,不用花钱买纸质期刊。当然,传统纸质期刊里的文学作品虽然看的人较少,但不会消失,不可能被网络文学作品所代替。物以稀为贵,能在传统期刊发表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它的文学质量和文学价值,值得品读。
只是像我们这一代人。
40、5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60岁以上了。
《清明》纯文学期刊,曾经是我的最爱。前些天在亳州举行了读书会,出席人员不多。记得上世纪70年代,《清明》是一书难求。预订都是有限额的。
无论到那一天,我永远喜欢纯文学杂志!
网络时代为平民发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不管文化水平高低,写作能力优劣,你处在社会哪一层次,只有符合平台法规,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不能说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是网络平台发文的便利,也直接冲击着纸质报刊杂志的发行量,那么如今还有多少人喜欢纯文学呢?我认为纸质报刊杂志纯文学作品只要主编者严把质量关,能刊载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它仍然处在文学高雅的殿堂中,读者仍然会仰视和赞赏的,能够在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是一种骄傲和荣耀,也会受到社会尊重的!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科技如何发达,还是有一部分人喜欢《人民文学》等纯文学刊物。
起码,我身边就有一批文学爱好者和作家,自费订阅了一些纯文学刊物。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在智能手机的发展,让很多纯文学刊物生存困难,有的甚至举步维艰。
但不管这样,文学这块阵地必须有人坚守和持续耕耘。
【阅读欣赏类话题】
谢邀。我的阅读,是分阶段,幼年至今开展的;少时喜欢连环画(即俗称小人书),青年喜欢读传记,四十岁左右对杂文随笔来劲,五十岁后最看中日记信札。读小说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托尔斯泰的《复活》、罗曼·罗兰的《母与子》、拜伦的《唐璜》总是来回读。
先说看连环画吧,上世纪60年代,北京西直门南小街一带,靠福绥境小学,有一看小人书的店,书架的隔层很窄,一排排的小人书;底下是长条凳,花一二分钱看。新街口新华书店的连环画专柜,是我每星期光顾之处,外婆每天给我一二分硬币,一星期买一本没问题。
再说喜欢读传记,大约在1***5年前后,在毛泽东视察黑龙江驻地,省委老干部活动中心,有人帮我借阅《美国历史上的七位总统》《东条英机传》《田中角荣传》。还有苏联解冻文学《多雪的冬天》给我深刻印象,我是当作***真事传记阅读的,很提升一个人鉴赏力。
还有读杂文随笔,多与写作相关。我写《市民荣辱论》等杂文在《中国青年报》获奖,还被收入《中国青年杂文选》。建议:写杂文的人有一本《古代汉语词典》;写随笔的人可以看一下《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选辑》。
要看日记信札呢,真版原件可重要。1969年10月起李又然给长子李兰颂的百余封信和一部自传,父子天各一方单凭书写捱到重逢语境,多为公共或民间珍藏: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支撑,旨在揭示文学史和教科书无尽谜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