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张开炎 文学理论

  1. 尧舜禹这三个字最早见于哪里?造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这三个字专门用来表示这三位领袖?

尧舜禹这三个字最早见于哪里?造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这三个字专门用来表示这三位领袖?

我们对“尧”“舜”含义的解释,似乎越来越困惑,越来越不解。有人在解释“浇”字的时候,就把“尧”解释为制陶者。

奇怪的是,“舜”的象形字中也有“土”有“火”。有土有火同样应该表示烧陶的含义。

如果上面“舜”字的演变过程是正确的,那么,“舜”所表达的含义就是代表“土”的陶器在下面,代表柴火的“火”字在陶器的上部燃烧。像“舜”这样的制陶方式一般表示出现陶窑之前的原始的烧陶技术。当然,那些没有陶窑技术的部落一直沿用着“舜”这样的原始的烧陶工艺。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在坚持着“舜”这样的古老的烧陶技艺。

张开炎 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将“尧”解释为制陶者,会被人指责为猜测,那么,将“舜”解释为制陶者是明明确确的,“舜”的象形文字只能够理解为:制陶。从开始烧窑到结束,“舜”的时间要短一些,“尧”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舜”代表着陶窑出现之前的烧陶技术,那么,“尧”就是出现了陶窑之后的烧陶技术,也就是烧窑技术。

应该说,“尧”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制陶人员和烧窑人员,而应该是在制陶过程中进行祈祷仪式的大祭司,应该是制陶部落的首领。在“尧”这样的制陶技术下,应该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

张开炎 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看一下“窑”的象形字。


感谢小秘书邀请。

关于这三个字,咱们只能根据目前能看到的最早古文献等“真凭实据”来判断,其实可能还更早,不过没办法证实了。

张开炎 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尧”,甲骨文中已经有了这个字。在编号为“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之上。就是说,距今3000年以上了 “禹”,金文中有这个字。目前知道最早的,是载于遂公盨铭文之中。这是西周中期“遂国”国君的青铜鼎器,约在公元前900年前后(周孝王或夷王年间),距今2900年左右。铭文中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随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叔夷(尸)钟”铭文也有记载:“咸有***,处禹之堵(都)”。此器为齐灵公(?—前554年)所有,距今至少2500年。亦于当时的秦景公(?—前537年)“秦公簋”铭文中说:“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迹”,距今也不少于2500年。 “舜”字情况比较复杂。可以确定的是,孔子的《论语》里,多次提到了“舜”。比如《述而第七》:“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他的生卒为前551-前479,可以证明,距今2500年前,已经有了“舜”字。

据说,孔子修订过《尚书》,这部书里对尧舜禹皆有记述。问题是,关于这部文献的成书时间一直争讼不断。从先秦《国语》、《墨子》等古文献的记述内容,基本与《尚书》一致这一点来看,此书创作的初始时间为公元前10世纪是可能的。如此,“舜”的可知最早也是距今2900年左右。

关于“尧”,徐中舒先生认为,甲骨文里的这个字,从双土,从兀,与小篆前的古文字形略同。他也引了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意思是表示对这个解释的赞同。徐先生对甲骨文中“尧”字的释义是:“人名或国族名”。

关于“舜”,《说文》说是一种叫“藑茅”的草本植物。《诗经.郑风》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传》说:“舜,木槿也”——也是草本植物。清代段玉裁讲,舜是俊的同音***借字。

关于“禹”,这是最有意思的一件事,《说文》的注解是:“禹,虫也”。大概根据这个解释,顾颉刚先生在上世纪初的一封信里,表达了自己“疑古”的观点。后来鲁迅故事新编里,亦以“大禹是条虫”讽刺他。段玉裁说:禹,“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他的意思是,这个字的本义就是虫,禹取了这个名字文人们就躲躲闪闪的不提这个字的本义了。

这件事,是比较难以给出准确答案的——文献上没有记载,是爹妈给起的名儿,还是自己选的?不太好搞清楚。

段玉裁做过考证,他说:“尧本谓高。陶唐氏以为号。白虎通曰,尧犹峣峣。峣峣,至高之貌。……尧之言至高也。舜,山海经作俊。俊之言至大也。皆生时臣民所称之号,非谥也”。

老段讲了这样几个意思——第一,尧,是至高;舜是至大。第二,尧通峣峣,(班固的)白虎通可以证明;舜是俊的同音***借字,山海经里称舜为帝俊,俊的含义是至大。第三,尧舜之名(号)是生前臣民如此称之,并非后来的谥号。

从已有的材料看,如果尧、舜、禹真实存在,那么他们的名字很大可能不是这三个字,而是后来以讹传讹写出来的。就像商汤的“汤”一样,根据甲骨我们已经知道,“汤”其实是“唐”,即“庚”加上一个表示权利的口,这样用天干称呼先王就更符合当时的传统了,而不是一碗热水。很可能尧舜禹三个字也是这种情况,不过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对三者的记载。这里我们要记住,找到这三个单字,和找到这三位先人的名字,不是一个概念哦。

尧舜禹,具体情况已不可知,但可以从古代汉语描述里找到一些线索。尧,堆土山以建窑奠定陶唐制器。舜,偕万民以建顺奠定虞孝制乐。禹,尊虞孝且敷土以奠山浚川制度化,故而司马迁尊禹的名号叫他“文”命。文命者,文明之帝是也。华夏文明的文字曙光肇基于虞夏(诗经记载的名称叫“区夏”,虞即域,即区域),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