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要有诗人的思考,然后围绕这个思考用物象构筑意境,意境中蕴含着思考,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强烈地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所谓的张力。著名诗人柳沄有一首《山里的石头》的诗,他说山里的石头很多,跟城里的人一样多,但石头跟人不一样的,是它们沉默了那么久,却仍在沉默……沉默得好像在睡着……但是——
我们经历过的
石头早就经历过
比如阳光和月色
但与沉默的石头
根本不一样:我们
说着说着就把自己
从这个世界说沒了
(选自诗集《周围》第134页 柳沄著)
我认为诗歌的张力就是开头含蓄所延伸出去的句子越来越有力度,大有“剑指江河”的那种气概。进一步说明了作者对诗歌的造诣有着深厚的底蕴。
“点点火花,燃亮一片天空”,类似我写的这句,可能有人会质疑句子结构有问题,其实诗歌在某程度上不宜过于直白,一定要给读者带来一些想像。就如这句,中间发生了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场景。
比如这一句,“张弓一箭,人仰马翻”,虽然很直白,而我所表述的,正是诗歌的“张力”,从开始只是张弓,射出去之力度,大大超出了一般之想像,也是作者想要的效果。
我再写一句,“一壶水,盘活了数十人的性命”,此句,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这一队人在沙漠里,几天缺水,又会是发生什状况?
诗歌表达的是意境,既要“空灵”,而不失“写实”,如果能做到“气势如虹”,不多花心思,缺乏张力,是无法吸引读者之“耐读性”的。
诗歌是沉默的语言,静静的待在泛黄的纸张上,无声的传达着它出生年代的脉搏和气息。同时,诗歌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方寸的栖息之地,标志美观的方块字,内里,却酝酿着惊天骇浪的气息和景象。而每每与诗歌不曾分离的,便是"张力"二字了。然则,"张力"究竟是个什么?从何而来?与诗歌有些什么纠葛,这些,仍然待人深究。
一、 此"张力"非彼"张力"
"张力"最早却是一个物理学用语,指的是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的一种相互牵引的力。可见,"张力"是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力。可物理学和文学,一文一理;物体与诗歌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应的,何以用于物理学中的词语竟用于文学中?
文学批评中时常会提及"张力",然已是二十世纪的事了。美国批评家艾略特1938年曾于《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略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这种性质称之为'张力'"。他认为,诗歌传达给人的感受中,有两种主要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外延(extension),一是内涵(intension)。外延是指词的"词典意义",词的本义或者是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词的引申义和暗示意义,有时也指其中附有的感情色彩。可见,艾略特认为诗歌的张力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原因,语言有本指意义和现实延伸的外部涵义,这两种意义同时作用于诗歌之中,便形成了诗歌的张力。因此,或可大略而言,诗歌中语义结构的复杂性使得诗歌内部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结构,这个构造之中又蕴含着彼此对立或者是同向的作用力,撕扯着诗歌的内部结构,使诗歌呈现一种紧张的情势,在静态中含着一种平衡的动态。
二、"张力"的具体表现
"张力"最主要的来源既是语言,在诗歌中,又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笔者仅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粗浅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张力"一词,虽是二十世纪才由西方理论界进入中国批评界,然这并不意味着"张力"这一特性仅存在于二十世纪以后的东、西方诗中。以"张力"的特性观察中国古典的诗词,便会发现,多至百来字、少至二十字的方块字的排列组合中,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流动的情感过程,甚至其中的一草一木,事无巨细,生动形象。那些几百年前甚至是千年前的草木、人物,借助于文字的力量和想象的魅力,重新在世间生长,获得生命力,微风轻拂处,飘过尘封了千年的气息。一枝一叶、一颦一笑,染上了历史的尘埃、时间堆积的厚重和永不停止的生命力。
《静夜思》是一首简单的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的情境,通俗易懂的语句,在我们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封存的画境。诗中仅写了诗人眼中简单的所见——一张床,月亮洒向人间的光,乍见之下,诗人将月光当成了是地上凝结的白霜。而一抬头,才知晓是天上的明月,却由此,禁不住的想起了家乡。月夜中,诗人望月思乡,这便是此诗最核心的图景。而这一幅简单的图景中,最吸引人的却是诗人在始终通过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未言明的情绪。何以月光似霜,月光之特点——清、冷、亮,似地上霜,便说明月光拥有霜的某些特征,亦即——冷、白,因霜出现在秋冬季节,晨起或是深夜,附着于地上,冰冷。此时,李白既觉得月光似霜,亦即在表明许是夜半时分,诗人见到了铺撒在地上的月光,因冷的特点与时间的缘故,因而不自觉的以为是结成的霜。此处暗言了诗人应是失眠,且是处于低头、低沉的状态。后两句,转而写诗人抬头,望见了天上的月亮,此句的"举头",正证明了前时诗人确是低头的状态,然则诗人为何在月夜中,久醒不睡,低头思索,这却又值得探讨。眼中的天上月让诗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家乡,撇开月亮自古的思乡情缘,如此月夜,见着月亮,诗人许是在家乡亦曾见过。而或圆或缺的月亮形状,总会勾起人们的某些情绪,这个晚上,毫无疑问,它引起了李白对家乡的万般眷念之情。
可见,诗歌的语言以简练为主,而着简练的背后,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绪,借助词语的排列组合,衍生出无限的可能。诗人将自己的情绪和所见的景物缩减在词语中,借助词语的多义性和情感性,小心翼翼的表达内心的情感,或忧愤深广,或新奇雀跃;他的眼中景、心中情,一一躲在文字的背后,等待着知己的发掘和感同身受。(一往文学作者:溪午不闻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