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分析老马的形象

  1. 资本论中的所描写的工人都惨得不像样,是真的吗?

资本论中的所描写工人都惨得不像样,是真的吗?

历史并不遥远,听一听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说的一句话:“美国西部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再看看夏衍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我想,你就不难找到这个问题答案

《资本论》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那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工厂里,工人和资本家的情景,是属实的真实情况。

文学理论分析老马的形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个时代,资本家开始挖掘第一桶金,出于人性的贪婪。要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压缩生产成本。导致给工人薪酬过低,剥削严重。进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尖锐。迫使工人通过破坏机器,***甚至暴力手段反抗资本家。

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动荡,矛盾尖锐。最后两败俱伤。工厂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资本家没有利润。工人不能正常上班,无法得到报酬。

这就是马克思当时看到的情景。

文学理论分析老马的形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所没有见到的。

其实,资本家和工人,是对立统一的互相依赖的整体。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必须把对方消灭掉的。只有他们双赢,才对大家都有利。如果资本家剥削太重,那会导致工人反抗,工厂就会倒闭。如果工人工资太高,资本家没有剩余价值或者利润太低,那资本家也就没有办厂的积极性。但不管怎样,工人和资本家,如果一方面消失了,那另一方面也就不存在了。最后是鱼死网破,谁也别想好。资本家没有利润,工人也没有工资。这是他们都不想得到的。

所以,他们必须互相让步,达成共识,共同生存,才能取得共赢。

文学理论分析老马的形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通过法律的完善,通过工会的***。在剩余价值分配上,资本家和工人,达成协议,找到了相对比较公平的结合点。使劳资双方都能接受。使工厂的生产走向正规的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达成共赢。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后来的情景。

资本论大部分是靠想象和推导写的。作者看到的许多事实和现象带有明显的时代性。作者把资本拥有者称为资本家,有仇视的情绪成分。把许多人性的弱点归结为资本家的属性了。把资本拥有者,管理者和工人之间说成是不可调和矛盾的对立面。把人们的愿望当成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资本家本质上就是普通人,只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占据的位置不同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进步都离不开激励因素的作用。这种因素就是努力与不努力,坚持与不坚持,受教育与不受教育,聪明与愚笨,思考与瞎碰等等的差别。

不过资本论有许多客观的,正确的东西。它促进了国家调控功能的发展,也促使了劳动生产中必须维护每一个劳动者应有的权利,促进了社会分配的各种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国家对社会经济具有宏观调控功能,且这种调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要科学地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

毛泽东曾经有一句话说:“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亲口尝一尝。”马克思写《资本论》的那个时空,你是不可能穿越进去了,但是现在的时空你还是有条件走进去的,就看你愿不愿意真正的去找那些实实在在的坐标。当你每天只有加班加点到12小时14小时16小时,每个月不敢休息不能休息,稍不小心就要被“炒鱿鱼”,生活无着落的时候,当你辛辛苦苦打了若干年工,一场疾病就让你倾家荡产人财两空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什么叫苦难。给你讲一个真实的事吧,格力的老板董明珠瞬间开除了一个手下的“干部”,也就是还不算车间一线的工作人员,原因很简单,这个人没有跟董明珠请***,而偷偷去躺在医院病床上的老父亲那里了,董明珠勃然大怒,当场宣布直接开除!一个企业当然需要制度与管理,不过我疑惑的是,如果请***那么容易,这个被开除的人会偷偷溜走吗?父亲病重,儿子到身边,儿子就被直接开除,轮到你头上,你的感觉是什么呢?

符合当时的情况,马克思还是比较写实的,不是写小说。话说,这也是老马的主要贡献之一,其对于工人悲惨处境的揭露和评述,是后来系列改良运动的动力之一,如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及取消童工等,促成欧美国家工人状况极大改善。

当然,老马的观点比较激进,而后来欧美实际的工人运动则比较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