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黄宗羲的文学理论

  1. 顾炎武,黄宗羲留辫子是单纯怕死还是为了使命必须忍辱负重活下去?

顾炎武,黄宗羲留辫子是单纯怕死还是为了使命必须忍辱负重活下去?

顾炎武这是意识到到了“自身个体生命的终极归属是维系文化价值”。他认为生死与成仁并不能等量齐观。事实上,有“杀身以成仁”的,也有“死之不足以成我仁”的,还有“不杀身而成仁”的,而不加选择地“蹈仁而死”,那只是“全其小节”的行为,并非“通人”的作为(《亭林文集》卷四《与李中孚书》)。顾炎武明白了,留得有用之身,始终不渝地坚守节操,并不比轻易草率地“蹈仁而死”更容易做到。

于是,顾炎武也剃了头,留起来辫子。

舍身就能成仁么?也不尽然,留身以弘道可也。黄宗羲也不是怕死,晚年宁可诈死,也是很无奈了。

黄宗羲的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顾炎武,黄宗羲留辫子固然是不想死,怕死,但也不单纯地就是怕死,还是想能亲眼看到光复明朝的一天吧,至于使命什么的就算了吧,他们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想想可以,做就只能做白日梦了,自唐确立科举制度开科取士之后,文人的综合能力一落千丈,地位却是日益高涨,唐以前的文人基本上都是上马能统兵打仗,下马能治政管民,都是全才的狠角。科举制度之后文武分家,文人管政,武人统兵,本来术业有专攻也不算是坏事,文人不会打仗也没什么不好,可惜的是随着皇帝对武将的忌惮猜疑,文人却无自知之明跟着踩上一脚,把武将的统兵之权抢了过来,变成了外行领导内行,还把武将压制得死死的,根本不给一点机会,比较代表性的人物岳飞就是一个例子,不仅仅因为赵构对他的忌惮,怕他拥兵自重,文官集团也不愿意看到武将的崛起,所以秦绘出手岳飞悲剧了。到了明朝就更加把武将逼到了死胡同,武将干脆比文官更不会打仗了,都一心***吃空响杀良冒功去了。所以明朝基本上是宦官(实际上是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利益之争,没武将什么事,到清朝更是变本加厉,所以宋明清开国时还能打一打,开国后就只能被打了,顾炎武,黄宗羲在文学上的成就是高,但文人的习性一脉相承,无论有无风骨有无使命都回天无力,只有归隐山林空悲叹了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与怕不怕死无关。在中国历史上,忍辱负重以图大业的人很多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甘受宫刑之辱;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皆是如此。虽然,孟子说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但是,义的含义也是相对的,忠于已亡的明朝是义,忠于和传续大汉文化也是一种义。只要不是苟且偷生,为义而死可以,为义而偷生又何尝不可以呢?

黄宗羲的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