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中国唐代文学流派讲解***大全

  1. 唐朝的中央机构和对应职官是怎么样的?
  2. 唐朝时期还没出现八股文,那科举都考些什么?时事策论吗?

唐朝的中央机构和对应职官是怎么样的?

首先很高兴受邀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加我关注,一起谈古论今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非唐朝莫属,唐朝也走在了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创造了繁荣一时,辉煌灿烂的***盛世。唐朝当时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继承和发展自隋朝,既互相之约,又分工明确。

中国唐代文学流派讲解视频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最为重要,并称为三省。


中书省是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门下省是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中国唐代文学流派讲解视频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中国唐代文学流派讲解视频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完备和健全的,由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一台和地方的道、州、县组成庞大的行政机构。

1.宰相名号变来变去

①宰相就是三***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便以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官,与中书令、侍中并列为宰相;

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皇上不轻易授人,常授个其它官銜,再加个“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实际上就是宰相;

后来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名号行宰相之职责。

②宰相办事机构

议事地点称政事堂。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

唐肃宗以后,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此议决。

③宰相编制

一般数人担任,多时10余人,其中1位为首席宰相;安史之乱以后,宰相们轮流担任首席,10天1更换;唐德宗时又改为每日1更换,以防宰相专权。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经过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使隋未被战乱摧残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这就是"贞观之治",为唐朝走向"***盛世"开辟了道路。

史官们认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空前的,无与伦比的。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能够"拨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任用人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职能:掌管诏敕、政令的立案起草。

职能:负责审议中书省的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

职能:行政管理官署,按照具体职责范围分置史、户、礼、兵、刑、工六部。

每个部门设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因为李世民做皇帝前曾经担任过尚书职,以后就不再设此职位,以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官。

顺便谈谈唐朝的武职。

元帅一词见巜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曰:"晋作三军,谋元帅。只是意义,并非官职。

唐朝时期还没出现八股文,那科举都考些什么?时事策论吗?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 常科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

秀才为最高科等,考试方略策,要求应举者熟悉经史,精通经世治国的方略,这对于缺少经史知识,醉心词华的唐初士子来说,是很难达到的,都不敢投考秀才科。永徽二年,遂被停废。

明法、明书、明算考试专门学问,及第后从事专门工作,一般不能担任高级官吏,应举者也很少。

士子所趋,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考试两部儒家经典。唐制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通两经者一大一小,或两中经。同时还要兼习《孝经》、《论语》。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