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创作力的来源应该来自于自己的心灵故乡。而找寻建设自己的心灵故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家应该有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才能真正到达自己心灵故乡的港湾或者码头。
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面说作家应该有社会责任,要看到社会需要的文艺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也强调家国情怀,作家在引领社会精神层面上负有岗位主要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一定要走到民众中间去,要写出有良心有道义感的作品来,这种写作的过程也是找寻写作者自己心灵故乡的途径和手段。
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余华写《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再现,梁晓声的《人世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洁《沉重的翅膀》,周梅森《人民的名义》都是如此。
严肃的主流文学在目前网络文学和快餐文化遍地盛开的时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担负起严肃文学创作的作家要保持清醒和冷静,要有使命感,认真对待自己手中的笔和文字,要谨慎对待自己拥有的话语权,要有继续寻找建设心灵故乡的创作冲动和***。这也是个人作为作家对社会引领必须担负的责任。
1.我个人觉得,作家与普通人不同,就在于他们要用文字去构建一些故事、情节等,去传达自己的一些情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
2.在创作过程当中,他们应该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比如说故乡,中国一种带入感,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成长历程,体会到那个年代独特的故事和情节和生存环境。或者说,自己所关注的留守儿童、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让读者感受到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阵痛问题。
3.作家,要向伟大作家迈进,不应该只是写小我,也应该写大我,让他们关注的问题围题为他人所知,引起更多的共鸣,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反应,作家的使命感不足,其心不安。伟大作家,他们这些方面就表现得尤其突出,值得我们学习。
作家的心灵故乡是世界,而不是那个具体的出生地或成长的家乡。作家一生都不能是停顿的,要一直去体验不同,并表达出新发现的真实感受。当然作家的写作,可以选择最熟悉的一个地方,比如鲁迅的鲁镇,老舍的北京城,莫言的高密。
但是作家绝对不能在他熟悉的地方停留不动,他的表现地可以不变,但是感受和发现是不停变化的,如此才能写出鲜活的作品。
有的人误解了,以为占据了“写作地盘”,就站住不动了,于是车轮写,细碎写,越写越小,最后把自己写成了“夹生饭”。甚至有的还写得变了态,对某某细碎痴迷不已,别人不买单,还不行了似的。
作家的心灵故乡是自由的,不可能具体局限在哪个地方,当然作家可以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记录走过的路线,但是绝不踏步绕圈重复走路。
所以作家不可能跟任何产生俗气默契,作家应该总是以新的体验和新的感受思考,去拍打那些纹丝不动的世俗和习惯。这便是作家的德行。
故乡是日思月想的地方,也是生命出发的起点。年少我们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而真正到了外面的世界,成为奔波寄寓在外游子,故乡又成为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故乡从生于斯长于斯到夜夜思念遥望不可及,幼时生长的地方有着非常美丽的山水风景和十分动人的乡土人情。饱含着阳光和泥土的芬芳,不仅仅是追忆田园牧歌式的故乡,更是把自己投入到与故乡的关系中,审视自我。故乡是承载着生命的原点,记忆的起点以及追求人生价值的初始地方,潜藏着当初为什么出发的初衷以及可以回归心灵家园和精神的栖息地。
对于过去,我们应该想想它在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价值几何,这种对生活的态度才是最为珍贵的本质态度。我们现在在城市中生活,是植根于土地上的作物又在高楼大厦半空中存活,在现代文明社会和农业传统文化中接受熏陶和浸润。我们害怕孤独,处于人间烟火又渴望精神家园。不愿随波逐流却又踽踽独行,在思想上很少能静下心来沉思。如今仍旧在急切的赶路,仿佛只有不停的走才能不错失人生的某种资格可我内心中又不无充斥着南辕北辙的一种彷徨。
生命是从出发到回归,再认识再发现过程,回归的过程就是体味爱发现生活本质的过程。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注定只能是无根浮萍,灵魂的游子,而能找到回家的路,无疑是一种温暖和幸福。
感谢诚邀。
自己的心灵故乡应该建立在自己的阅历上。您读过的书,您走过的路,你呢接触过的人,您学习郭的技艺,都是您建立心灵故乡元素。多学习,不能做到博学多才,也要做到不断学习,努力进取。
《班主任》,《孩子王》,《红高粱》,《丁庄梦》,将在文学史上《活着》。
《班主任》,刘心武作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开山之作之一。
《孩子王》,天才的钟阿城轰动海峡两岸的“三王”之一,另外两篇是《棋王》、《树王》。
《红高粱》,1986年,莫言[_a***_]在《人民文学》杂志的小说,引起极大轰动。1987年,莫言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把他的***《红高粱》改编为电影,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5年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丁庄梦》,阎连科的代表作之一。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这五部作品的名称连起来,就是这五位作家都将活在文学史上的意思。
按问题要求,只能答五部,但我读过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很多。
《乡场上》(何仕光,是与《班主任》并驾齐驱的新时期文学的开篇名作),《褐色鸟群》(格非),《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王朔),《神鞭》(冯骥才),《苍老的浮云》(残雪),《岗上的世纪》(王安忆),《西望茅草地》(韩少功),《棉花垛》(***),《你别无选择》(刘索拉),《蝴蝶》(王蒙),《沉重的翅膀》(张洁),《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生活的路》(竹林),《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黑骏马》(张承志),《冈底斯的诱惑》(马原),《霸王别姬》(李碧华),《人生》(路遥),《白鹿原》(陈忠实),《废都》(贾平凹),《黄金时代》(王小波),《双旗镇刀客》(杨争光),《风景》(方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人啊,人!》(戴厚英),《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扎西达娃),《插队的故事》(史铁生),《北极光》(张抗抗),《陆犯焉识》(严歌苓),《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芙蓉镇》(古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这些作家作品中,我最佩服的,除了冲破非常十年文学禁锢的新时期文学打头阵的作家作品,就是后来探讨人性,回答人类终极命题和文学创新方面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家作品。
题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脑洞大开,欢迎更多网友来PK
若人生已恍若废都,活着已毫无意义,不如让我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至少也算不一样的风景。
《人生》——路遥
《废都》——贾平凹
《活着》——余华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风景》——方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我们何不以梦为马,相信未来,用行动去回答那爱的断章?
写了三段,可以连起来当个小故事读,标题叫《废都里的黄金时代》。(所涉及题目要求的当代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已加粗)
1.长大后生活就像围城,看起来选择很多,实际上你别无选择,与其说是在城市里生活,倒不如说是在废都里活着。幸而每隔一段时间会找个地方和朋友聚几天,痛痛快快喝喝酒闲话闲说,算是出城放风,调剂生活。
2.这次***期,我们仨早约好了,要去山上的小屋住几天。山上的夜晚有些发凉,我在外面套了一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正想出去散散步,忽而听到一阵蛙声,紧接着有阵风扑到我脸上,兴许今夜有暴风雨吧,我这么想着,转身回屋招呼大家喝酒。
3.酒劲到了,我眼神开始飘离,瞥见桌上不知什么时候多出的一个花瓶,红玫瑰与白玫瑰穿插着,甚是好看,我看得有些入迷了,像是在访问梦境。我转头对他们说:真想时间就这么流逝下去,永不停息……一声响雷闪过,窗玻璃哗啦啦直响,我一阵惊醒,仿佛它是在指出我的错误。但我好像突然回到了叛逆期,心中涌起一股莫名其妙的热烈,要是人可以过把瘾就死,也算没白来一趟,就算是身在废都里,也能活出自己的黄金时代。
三段中涉及到的当代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如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9823.html
上一篇
重建文学理论